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 > 第627章 唐山大地震

第627章 唐山大地震(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1976年入夏,华北平原的暑气蒸腾,唐山这座工业重镇的空气里,除了钢铁厂高炉的热浪,更弥漫着一种紧张而有序的肃穆。

自1960年城郊那座九米九高的四面石碑刻下“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大地震,震级七点八级,若不提前准备,将会造成二十四万余人死亡”的血色预警后,十六年间,这行字迹如悬顶之剑,时刻警醒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随着吉林陨石雨、云南龙陵双震相继发生后,唐山的防灾行动迎来了决战时刻。

国家层面早已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自1970年起,唐山全域便执行“预言区禁建令”,所有新建筑审批一律冻结,老旧房屋逐一开展抗震评估与加固。

1976年6月初,撤离行动全面提速,解放军精锐部队星夜驰援,与地方干部组成千余支工作组,挨家挨户推进转移。

卡车队昼夜穿梭在城区与郊外安置点之间,轰鸣声中,居民们带着家当、牵着牛羊有序登车;

工厂里,精密机床被拆解得面目全非,裹着厚厚的棉被装箱运输;

农民们扛起农具,将能带走的木料、砖瓦装上马车,连鸡犬都被统一收拢安置。

路南区的老木匠王福全,带着儿子亲手拆掉祖辈传下的瓦房,房梁上“1960年神赐棉花”的刻痕清晰可见,“留得人在,啥都能再建!”

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语气坚定,身后是无数正在拆卸房屋的身影,墙角白石灰写着的“已转移32人”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到6月底,唐山市区及周边十县的百万群众全部撤离,曾经车水马龙的街道变得空旷寂静,只剩下拆至一半的房屋框架与散落的建材。

滦河河滩上,数万顶军绿色帐篷整齐排列,如同一座崛起的临时城市,医疗站、饮水处、粮仓、避震沟一应俱全,战士们正反复演练应急救援流程,教孩子们如何在震动来临时快速避险。

7月中旬,最后一批撤离群众离开时,有人在城郊石碑前摆上一圈新摘的野花,花瓣上的露珠折射着阳光,像是对未知守护力量最朴素的感恩。

7月27日深夜,滦河安置点的鼾声被此起彼伏的蝉鸣覆盖,偶尔有哨兵巡逻的脚步声划破寂静。

帐篷里,不少人摩挲着藏了十六年的石碑拓片,马灯光线下,“凌晨3时42分”的字样已被磨得发亮;

医疗帐篷内,护士正给撤离途中降生的婴儿换尿布,父母给他取名“石安”,盼他如石碑般平安顺遂。

7月28日凌晨3时40分,天空骤然闪过一道诡异的蓝光,紧接着,大地传来沉闷如雷的低吼。

安置点哨兵的哨声尖锐划破夜空:“准备!”沉睡的人们瞬间惊醒,在干部与战士的引导下,抱着被褥飞速冲向预设的避震沟。

3时42分,秒针精准划过表盘的刹那,唐山地下十六公里处的地壳板块轰然断裂。

“轰隆——!”

千万列火车同时冲过山涧的轰鸣撕裂夜空,大地剧烈震颤,如同一头苏醒的巨兽在疯狂咆哮。

安置点的帐篷疯狂摇晃,钢钎扎入地面的固定绳绷至极致,发出濒临断裂的呻吟,脚下的土地如波浪般起伏翻滚,每一次震颤都带着吞噬一切的力量。

百公里外的唐山市区,此刻已成人间炼狱:林立的厂房如积木般轰然坍塌,烟囱断裂的巨响在河谷间反复回荡;

铁路轨道被拧成扭曲的麻花,蒸汽火车头翻倒在路基旁,煤水柜炸裂的水汽混合着烟尘冲天而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