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唐山大地震(2 / 2)
城市广场的地面裂开数米宽的巨缝,黑褐色的泥土翻涌着,如同大地睁开的狰狞眼眸。
7.8级主震过后,余震接踵而至,短短半小时内,六级以上的震颤接连爆发。
开平区的煤矿井架轰然倒塌,井口喷出的瓦斯与空气混合,在夜空中燃起幽蓝的火焰;
陡河水库的堤坝出现细密裂纹,浑浊的河水顺着缝隙渗出,万幸因提前放空库容,未引发次生洪灾。
安置点的人们趴在避震沟里,紧紧抱住身边的亲人,听着远方传来的毁天灭地的巨响,感受着大地的痉挛,有人捂住孩子的耳朵,有人默默祈祷,恐惧与庆幸在心中交织。
黎明时分,震动渐渐平息。
第一缕阳光穿透厚重的烟尘,照亮了满目疮痍的唐山。人们爬出避震沟,望向家园方向,天际线处弥漫着厚重的黄烟,那是熟悉的城市化为废墟的模样。
但没有人哭泣,只有劫后余生的沉默——医疗点迅速统计的数据显示,整个唐山地区,仅两人在撤离时被掉落的瓦片轻微擦伤,其余百万群众全部安然无恙,创造了人类地震灾害史上的奇迹。
消息传到北京,中南海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领导们捏着电报的手微微颤抖,纸上“零伤亡”三个字,与十六年前预言的“二十四万余人死亡”形成刺目的对比。
一位老将军摘下军帽,对着唐山方向深深鞠躬:“十六年的坚守,我们没有辜负神碑的警示,没有辜负百姓的信任!”
当天下午,中央慰问团抵达安置点,有人捧着珍藏的拓片挤到前排,对着慰问团成员哽咽道:“首长,是这石碑救了我们啊!”
周围的群众纷纷举起自家的拓片、神赐棉花制成的棉被,“感谢太上老君!感谢国家!”的呼喊声在滦河滩上久久回荡,震耳欲聋。
唐山大地震“零伤亡”的奇迹,如惊雷般响彻世界。
《泰晤士报》记者冒着余震深入唐山废墟,在报道中震撼写道:“这座被预言摧毁的城市,如今只有断壁残垣,却不见一具尸骸。
龙国用十六年的周密准备,完成了一场人类灾难史上不可能的救赎。”
苏联地质考察队进入震区后,面对断裂的地壳断层与完好无损的安置点,在报告中坦言:“将七级强震损失降至零的成就,源于对未知警示的敬畏,更源于科学严谨的应对部署,值得全球学习。”
美丽国《时代周刊》以“石上预言,生命之盾”为题,详细梳理了这场跨越十六年的防灾行动,称其为“东方防灾减灾的典范”。
三个月后,唐山重建工作正式启动。
人们回到废墟,在老宅地基下埋下那块珍贵的拓片,新砌的房梁上,“碑佑唐山”四个大字遒劲有力。
临时安置点的帐篷被拆除,原地建起了“防震减灾纪念馆”,馆内最显眼的位置,陈列着1960年那面石碑的拓片复制品,旁边标注着:“预言即警示,敬畏即生机。”
唐山城郊的石碑,历经地震洗礼依旧矗立如初,碑上“二十四万余人死亡”的预言被岁月磨得浅淡,旁边却多了一行新的刻痕,那是无数幸存者用指尖反复摩挲出的痕迹,模糊却坚定——“碑在,人在。”
这六个字,不仅是对这场世纪救赎的铭记,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团结一心共抗灾难的信念,将代代相传,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