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郭沫若的诗会(1 / 2)
1943年的重庆,五月的雨总是来得突然。于学忠站在军事参议院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被雨水洗刷得发亮的青石板路。副官李振唐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烫金请柬放在红木办公桌上。
\"总司令,文化工作委员会送来的,郭先生亲自署名的邀请函。\"
于学忠转过身,拿起请柬。纸张带着淡淡的墨香,上面用遒劲的毛笔字写着:\"诚邀于孝侯将军莅临五月十七日《屈原》创作座谈会,共襄抗战文化盛事。郭沫若谨启。\"
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声响。于学忠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请柬边缘,想起上月与沈钧儒在嘉陵茶馆的谈话。
\"孝侯兄可知,郭沫若要排新剧《屈原》?\"沈钧儒当时推了推圆框眼镜,\"听说蒋介石亲自过问剧本审查,陈立夫更是派了专人盯着排练。\"
\"屈原...\"于学忠望着茶汤里沉浮的龙井,\"投江明志的楚大夫?\"
\"正是。\"沈钧儒压低声音,\"借古讽今啊。'举世皆浊我独清'这句台词,现在念出来别有深意。\"
窗外传来报童的叫卖声,打断了于学忠的回忆。\"卖报卖报!鄂西大捷,歼敌万余!\"
李振唐递过刚买的《中央日报》,头条赫然印着\"鄂西告捷\"的粗黑标题。于学忠扫了眼战报,忽然注意到边角的小字:\"文化界抗敌协会明日举行《屈原》创作座谈会,郭沫若主任亲自主持。\"
\"看来不去不行了。\"于学忠苦笑着将报纸折好,\"戴笠的人怕是早就在会场安了录音机。\"
座谈会前日,于学忠独自来到临江门附近的一处僻静院落。推开斑驳的木门,满院栀子花香扑面而来。军医陈思齐正在石桌上分拣药材,见他来了急忙起身。
\"总司令怎么亲自来了?该我去见您才是。\"
\"顺路。\"于学忠从公文包里取出西药,\"盘尼西林,托人在香港带的。沂蒙山的老兄弟们都好吗?\"
陈思齐眼眶微红:\"王勇上个月在微山湖牺牲了...为掩护医疗队转移。\"
院角的葡萄架投下斑驳的影子。于学忠沉默许久,突然问:\"明天郭沫若的诗会,你说我去不去?\"
\"该去。\"陈思齐抓了把晒干的蒲公英放进药碾,\"去年在鲁南,我们伤员就是听着《凤凰涅盘》挺过来的。'死了的光明更生了'——这话比吗啡还止痛。\"
远处传来汽笛声,一艘满载难民的轮渡正缓缓驶过嘉陵江。于学忠望着江面,想起山东根据地里那些捧着土纸印的诗集,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阅读的年轻面孔。
五月十七日清晨,于学忠特意换上便装。李振唐忧心忡忡地递过礼帽:\"军统的人说,今天到场的左翼文人至少有二十个在监视名单上。\"
天官府七号的青砖小楼前已停满黄包车。于学忠刚踏进院门,就听见激昂的朗诵声穿透雨幕: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