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隐居者的清晨(2 / 2)
周孝存碰了个软钉子,转而从公文包取出份文件:"这是国防部新拟的《戡乱救国军将领名册》,于将军的名字排在副总司令第二位,仅次于白崇禧将军。"
屋内突然安静得能听见柴火噼啪声。福伯添炭的手僵在半空,王勇的指节在桌下捏得发白。于学忠慢条斯理地嚼着腊肉,油光在他花白胡须上闪动。
"周特派员,"他终于开口,"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我带着五十一军从陕西星夜驰援北平。路上有个叫赵家沟的地方,全村老少跪在路边给我们送鞋。有个瞎眼老太太塞给我一双布鞋,说'将军啊,这鞋底纳了平安符,保佑你们打跑鬼子'。"他举起酒杯对着光,"去年我路过赵家沟,村里十户九空,那老太太的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周孝存脸色变了:"于将军,现在是非常时期......"
"我老了。"于学忠打断他,"打不动了。"
公文被重重拍在桌上:"于学忠!你别忘了西安事变时......"
"咣当"一声,王勇的配枪突然掉在地上。周孝存带来的卫兵立刻摸向腰间,却发现不知何时,四个持枪的东北军老兵已经堵住了门口。
"酒凉了。"于学忠起身推开窗户,腊月的风卷着枯叶扑进来,"福伯,给周特派员包些山货带回去。"
暮色四合时,于学忠独自登上后山的观景亭。从这里能望见蜿蜒的岷江,江水像条银链子,拴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三十年前在保定军校,战术课教官说过:"为将者当居高望远。"如今他站得够高了,却看不清这个国家的方向。
"总座。"李振唐的声音从背后响起。这位跟随他二十年的副官现在成都开了间杂货铺,每月十五都会借口进货来送情报。
于学忠没回头:"都安顿好了?"
"住山脚徐家院子,按您的吩咐,给了三块大洋食宿费。"李振唐递上个包袱,"这是老兄弟们凑的,知道您不爱收钱,换了五十斤全国通兑的盐票。"
包袱皮里除了盐票,还有本手抄的《山东敌后游击战回忆录》。于学忠翻到第三十七页,那里记载着民国三十一年春天,他带着两千残兵被日军围困在蒙山鹰嘴崖,最后是当地百姓用绳索把他们从后山绝壁吊下去脱险的。这段文字旁边多了行新鲜的批注:"民心所向,即是我等枪口所向。"
"济南丢了。"李振唐突然说,"王耀武投降了。"
于学忠的手停在书页上。去年在重庆,王耀武还信誓旦旦说要"死守山东"。
"沈阳那边......"
"别提沈阳。"于学忠猛地合上书。书页夹着的一片枯叶碎了,粉末飘向暮色中的群山。
李振唐沉默片刻,从怀里掏出个信封:"少帅托人从台湾带的信。"
信封里只有张照片,背面写着"汉卿手书"。照片上是年轻时的张学良和于学忠站在北大营练兵场上,军装笔挺,背后"还我河山"的横幅被风扯得猎猎作响。于学忠用拇指抹了抹照片上发黄的水渍,那可能是海那边的雾气,也可能是二十年前的雨水。
"总座,南京方面还在找您。听说白崇禧亲自给张治中打电话......"
"告诉他们,我死了。"于学忠把照片凑近煤油灯,火苗立刻吞噬了两个年轻军官的身影,"死在台儿庄了,死在随枣会战了,死在沂蒙山反扫荡了。"
李振唐看着火光中飘落的灰烬,突然挺直腰板敬了个军礼。这个动作让他的旧伤崩裂,血从肘部渗出来染红了夹袄。
于学忠望着最后一角照片化为灰烬,轻声道:"给少帅回话:孝侯老了,只记得打日本人的事,别的都忘了。"
山风骤起,吹散了石桌上的灰烬。远处村庄传来零星的爆竹声——腊月廿三,该送灶王爷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