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政协礼堂的邀请函(2 / 2)
开往北平的专列挂着三节装甲车厢,这是剿匪部队的临时调配。于学忠在卧铺隔间里发现窗台上摆着盆白山茶——当年张学良在沈阳官邸最爱养的花。
列车长是个满脸稚气的年轻人,却在检查证件时准确报出于学忠指挥过的所有战役日期。\"我父亲是57军的号兵,\"他腼腆地解释,\"台儿庄撤退时是您带着骑兵营断后。\"
深夜经过郑州站时,于学忠被月台上的骚动惊醒。透过窗帘缝隙,他看见上百名民工正往闷罐车里搬运木箱,箱体上\"山东军区移交\"的黑色字样在汽灯下格外醒目。有个戴眼镜的干部正在清点数目,侧影很像当年鲁苏战区的地下党联络员。
北平前门车站的月台上站着二十多位穿便装的中年人。当于学忠的身影出现在车门处时,人群突然爆发出整齐的军礼。他认出这些是原51军、113师的旧部,现在分散在各野战军和地方政府。
\"报告总司令,\"一个鬓角斑白的男人上前一步,\"原鲁苏战区参谋处全体在编军官,实到二十三人!\"他声音突然哽咽,\"应到一百零七人...\"
初春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月台上。于学忠注意到他们有的拄着拐杖,有的袖管空空,但都保持着笔挺的军姿。车站广播里正在播放《黄河大合唱》,激昂的旋律中,他仿佛又听见了当年在沂蒙山突围时的军号声。
六国饭店的套间里摆着新鲜的山里红。于学忠刚放下行李,就听见轻轻的敲门声。开门看见个穿灰布中山装的瘦高个,右脸颊的刀疤从眉骨延伸到嘴角——是当年在枣庄会战中失去整个侦察排的韩团长。
\"老韩现在管着津浦线铁路公安。\"旁边人小声介绍。于学忠注意到他腰间鼓鼓的,分明是配着枪。
韩团长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泛黄的照片:1938年临沂大捷后的合影,照片里活下来的人如今不到三分之一。\"这是从鬼子联队长尸体上搜出来的,\"他指着照片上被红笔圈出的于学忠头像,\"他们情报部门标注您是'鲁南之虎'。\"
窗外传来长安街上的汽车喇叭声。于学忠发现这间套间的窗户都装着防弹玻璃,窗帘也是加厚的军用帆布材质。茶几上的会议日程表背面,有人用铅笔写着明日参观卢沟桥的安排。
政协筹备组的年轻干事送来烫金请柬时,于学忠正在翻看新印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小伙子左胸别着东北军政大学的校徽,说话带着浓重的辽南口音。
\"于将军,这是明天开幕式的座位图。\"他展开图纸,主席台右侧的座位被红笔圈出,\"周主任特意交代,您的位置能看到全场代表。\"
于学忠注意到这份座次表上有许多熟悉的名字:原西北军的、晋绥军的、川军的旧相识,甚至还有几位曾在重庆参政会上激烈辩论过的民主人士。年轻干事突然压低声音:\"有位姓肖的首长托我带话,说沂蒙山的老百姓还记得您带兵帮他们修过水渠。\"
暮色笼罩着北平城。于学忠站在窗前,看见楼下有个戴鸭舌帽的男人正在教服务员识别手榴弹的型号——那分明是当年在鲁南发明的土制武器\"掌心雷\"的改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