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 第372章 老照片里的奉天

第372章 老照片里的奉天(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1962年初春的北京,柳絮开始在西四大院的灰瓦上打转。于学忠推开书房北窗时,一片柳絮正巧落在他翻开的《东北军事志》扉页上,像枚小小的雪花。

"总座,统战部送来的资料。"李振唐抱着个泛着桐油味的樟木箱进来,左腿的旧伤让他在门槛处踉跄了一下。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副官仍保持着军人姿态,只是鬓角的白发比院里的梨花还要醒目。

箱子锁扣已经锈蚀。于学忠用裁纸刀撬开时,崩飞的铜绿溅在藏青色中山装上。箱内整整齐齐码着牛皮纸档案袋,最上面那个用毛笔写着"民国十五年春·奉天"——那是张作霖还活着的年份。

"您看这个。"李振唐突然从箱底抽出一本相册。黑色硬壳封面上烫金的"大东照相馆"字样已经斑驳,内页的相角却依旧雪白,仿佛时间在1931年9月18日那天突然凝固。

于学忠的拇指停在某页上。照片里二十出头的他站在大帅府西花厅前,身旁是穿马褂的张学良,背景里几个日本领事馆武官正朝镜头假笑。相纸右下角印着日期:昭和三年四月二日。

"那天..."老将军的喉结动了动。他记得拍完这张照片三小时后,就发生了日军在浑河畔的实弹演习事件。当时谁又能想到,三年后就是九一八,七年后就是西安事变?

相册第七页夹着张泛黄的剪报。1928年6月4日的《盛京时报》,头版头条是"张作霖大元帅安抵奉天",而夹在里面的小字号副刊却写着:"今晨京奉线皇姑屯段发生爆炸"。

"这纸..."李振唐的指尖在发抖。当年他随于学忠第一批赶到现场,铁轨像麻花般拧曲,空气中除了火药味还有烤焦的人肉味。最诡异的是,三十米外一棵老槐树上,整整齐齐挂着大帅的军帽。

于学忠突然把相册翻到最后。空白页上用铅笔描着幅地图:北大营、东塔机场、兵工厂,所有要害位置都标着日文假名。角落里还有串数字——关东军秘密电台的频率,这是1930年牺牲的情报参谋赵明用命换来的。

"总座!"李振唐突然按住其中一页。合影边缘有个穿和服的模糊身影,放大镜下半张脸隐在阴影里。"这不是南造..."老副官硬生生刹住。当年军统通报的"帝国之花"照片,与这个在奉天满铁附属地开茶艺馆的"美代子小姐"竟有七分相似。

窗外传来孙女小梅哼着《我的祖国》的童音。于学忠迅速合上相册,却挡不住记忆的洪流——那个茶艺馆,正是九一八前夜,关东军参谋们聚会的地点。

次日下午,军事科学院来了位穿蓝布制服的女研究员。"于老,这些文物需要您协助鉴定。"她打开公文包,取出个铝制饭盒——里面竟是当年奉天兵工厂的图纸副本。

图纸边角有深褐色污渍。于学忠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他认出这是老周的血。那位精打细算的军需官,在1937年沧州战役时用身体压住炸药的导火索,肠子流出来还在喊"快搬弹药"。

"这份电文..."女研究员又递上张残缺的薄纸。于学忠一眼认出张学良的笔迹:"学忠兄:见字速调..."后面被火烧掉了。他猛然站起,膝盖撞翻了茶杯。这是1936年12月11日的密信,第二天就发生了西安事变。

研究员离开后,李振唐发现饭盒夹层还有东西:半张1932年的《大阪每日新闻》,上面是穿着伪满军装的张景惠,而报纸空白处写满密密麻麻的俄文。"安德烈..."于学忠轻声道。那个总在黑龙江畔"偶遇"的苏联边防官,原来早就在收集情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