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 第277章 史料中的争议段落

第277章 史料中的争议段落(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郑明德教授的手指在档案柜的金属把手上停顿了三秒。北京军事历史档案馆的恒温系统让室内保持着18摄氏度的低温,但他的掌心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玻璃柜里那册标着\"1937年沧州战役·绝密\"的牛皮纸档案袋,边缘已经泛出陈年的焦黄色。

\"您确定要调阅这份材料?\"年轻的档案管理员推了推眼镜,\"这部分内容去年才解密,连目录都还没录入电子系统。\"

郑教授从西装内袋取出介绍信,印章的红晕在档案馆的LEd灯下显得格外鲜艳。\"这是国防大学和统战部的联合公函,于学忠将军口述史项目是国家级重点课题。\"

钢制柜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混合着樟脑与铁锈味的空气扑面而来。档案袋的麻绳系带上结着死结,郑教授不得不用铅笔刀小心挑开。第一页是一份电报抄送件的复写纸副本,蓝紫色的字迹已经模糊,但落款处\"陆军第五十一军军长于\"的签名依然力透纸背。

\"这不对......\"郑教授的钢笔突然在笔记本上顿住。窗外五月的杨絮粘在纱窗上,像极了1937年华北平原的飞雪。他反复比对三份不同来源的战斗详报,发现关于11月23日的记载存在明显矛盾——官方战史记载于学忠部在沧州\"顽强阻击日军七日\",但这份师级单位的原始报告却显示主力在第三天就已转移。

老教授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作为研究东北军二十年的权威,他太清楚这段公案的敏感性。1957年某本内部刊物曾隐晦提及沧州战役的\"战术调整\",结果整期杂志被回收销毁。现在,这些带着霉斑的纸张正静静躺在他面前,像一个个沉默的证人。

银杏叶的影子在西厢房的窗棂上摇曳。于学忠放下青瓷茶盏时,手腕上的瑞士表带在阳光下泛着经年的铜锈。这只1936年张学良送给他的欧米茄,表盘边缘还留着台儿庄战役时的弹痕。

\"郑教授,尝尝这茶。\"老人的声音带着辽东口音特有的顿挫,\"沂蒙山的老战友上月捎来的,长在当年我们打游击的悬崖上。\"

郑教授注意到茶几玻璃板下压着幅手绘地图,铅笔标注的\"沧州\"二字让他心跳加速。他决定单刀直入:\"于老,我在档案馆发现了些有意思的材料。关于1937年沧州之战,第三二八师的战斗日志记载......\"

\"说11月20号我们就撤了?\"于学忠突然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堆叠成战壕般的沟壑。他起身从红木书柜取下一本缎面笔记本,内页夹着张焦黄的照片:冰封的运河边,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士兵围着口行军锅。

\"那天零下十五度,重机枪的冷却水都结冰了。\"老人手指抚过照片上某个模糊的身影,\"三二八师确实在20号凌晨奉命转移,但军部直属特务团和工兵营一直守到23号中午。\"他翻开笔记本某页,上面是钢笔绘制的防御工事图,\"我们在运河大堤埋了七百颗电发地雷,等日军工兵联队过河时才引爆。\"

茶壶的水汽在两人之间氤氲。郑教授发现于学忠回忆战斗细节时,会不自觉地用食指在膝盖上画出战术符号,那是职业军人特有的肌肉记忆。

记忆的闸门在老人眼中打开。1937年11月18日的雪夜,沧州城防司令部里,煤油灯将校官们的影子投在斑驳的砖墙上。于学忠记得作战参谋递来的伤亡统计表上,墨水被冻得发蓝——开战48小时,前沿三个团已经减员三分之一。

\"最要命的是弹药。\"于学忠从茶几下取出盒象棋,用棋子复原当年的部署,\"鬼子海军陆战队的炮舰开到了减河,我们的捷克式机枪打不穿舰装甲。\"他将\"车\"横在\"炮\"前,\"19号傍晚,战区转来委员长手谕,要求'不惜代价死守待援'。\"

郑教授的录音笔静静躺在笔记本旁。他注意到老人说到\"手谕\"二字时,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左腕的伤疤——那是沧州撤退时被弹片划伤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