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 第277章 史料中的争议段落

第277章 史料中的争议段落(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当时我做了个决定。\"于学忠突然把\"将\"棋从棋盘上拿起来,\"让三二八师带着伤员和百姓先撤,军部留下断后。\"窗外传来胡同里卖豆汁的梆子声,恍惚间与当年运河码头的汽笛重叠在一起,\"后来战报怎么写,是政治部的事。\"

郑教授翻开档案中的伤亡统计表:\"但史料显示,三二八师在转移途中遭遇空袭,损失了......\"

\"四百二十七人。\"于学忠准确报出数字,起身从书柜顶层取下一个铁盒。里面是叠发黄的名单,每页右上角都盖着\"第五十一军机要室\"的椭圆章。\"这是真正的阵亡名录,按连队编制。被炸散的辎重队番号用红笔圈着。\"

老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郑教授注意到他后颈有道蜈蚣般的疤痕——1952年审干时有人质疑沧州战役的决策,他在批斗会上被推下台阶留下的。铁盒里还有张泛黄的《大公报》,1937年12月1日的头版标题是《于学忠部沧州浴血创敌》,但边角处被人用钢笔写了\"谎报战功\"四个小字。

\"您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于学忠把报纸对着光,显出背面的油渍,\"登报那天,我们残部刚退到德州,炊事班用这张报纸包着最后半袋高粱面蒸窝头。\"

三天后,郑教授在保定某干休所找到了照片上那个围着行军锅的士兵。九十四岁的李长顺耳朵已经听不清,但看到照片立即挺直佝偻的背:\"那天军长把最后三匹战马宰了......\"老人缺了食指的右手比划着,\"马肉炖粉条,每人分到半碗。\"

在李长顺樟木箱底,郑教授发现了本被虫蛀的日记。1937年11月21日那页写着:\"军长命令烧毁所有军旗。我的那面是民国二十年在奉天被服厂领的,烧到金穗时哭了。半夜传令兵说军部警卫连全员战死,于将军亲自带参谋们上了火线。\"

\"后来呢?\"郑教授调整录音笔位置。老人从假牙缝里挤出句话:\"22号早上,看见军长拎着挺炸了膛的捷克式回来,呢子大衣冻得能立在地上。\"他忽然抓住郑教授手腕,\"你说现在书上怎么写?说我们临阵脱逃?\"浑浊的眼泪顺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流下来。

当郑教授带着李长顺的日记再次造访时,于学忠正在庭院里修剪一株老梅。听完老部下的证言,他剪下一截枯枝:\"历史就像这棵树,伤口会结痂,但年轮不会说谎。\"

书房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老人从抽屉里取出份1956年的《内部参考》,其中某页被裁去了三分之一。\"当年有人拿沧州撤退做文章,说我'消极避战'。\"他用放大镜指着残存的段落,\"但你看这里——'该部转移时携出民众两万余人,医药品器械完好'。\"

郑教授发现文件空白处有铅笔写的算式,仔细辨认竟是各部队弹药基数换算。\"为证明当时确实弹尽粮绝,我花了三个晚上计算每挺机枪的弹药消耗。\"于学忠苦笑着,\"后来想通了,真正的军人不需要向历史讨说法。\"

离开四合院时已是黄昏。郑教授在胡同口遇见个穿旧军装卖糖葫芦的老人,闲聊中发现竟是当年五十一军的通讯兵。\"军部最后撤出沧州时,\"老人用竹签在地上画着示意图,\"于将军命令炸毁运河闸口,洪水迟滞了日军两天。\"这个细节在任何档案中都没有记载。

当晚,郑教授在宾馆重新梳理材料时,发现1938年某期《战地周刊》有篇报道提到\"沧州大水\",但将功劳归于\"天佑中华\"。他想起于学忠送别时说的话:\"活下来的人有义务记住真相,但不必计较功劳簿上的名字。\"

窗外长安街的车流如星河流动。老教授在笔记本上写下:\"历史是张被反复誊写的羊皮纸,每个时代都会留下自己的笔迹。而真正的勇者,把答案刻在了山河之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