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文化差异,巧妙应对(1 / 2)
我盯着账本上的数字,手指在“青石岛”那一栏停了好久。退货率比预想高了不少,留言也乱七八糟。
“看不懂包装”“名字听着像药”“送人不合适”。
李商人坐在我对面,喝了口茶。“不是米不好,是他们不明白咱们说的啥。”
我合上账本。“那就换种说法。”
他抬头看我。“可咱们已经按规矩写了种植时间、水源、无添加,连系统生成的说明卡都翻译成当地话了。”
“写得没错,但说得不对。”我说,“我们讲的是技术,他们听的是感觉。一个词用错,意思全变。”
他没说话,等我说下去。
我起身走到柜子前,拿出几份样品。原来的礼盒是红底金字,上面刻着“灵泉水稻”四个大字,背面还有系统自动生成的图解,画着田地和水渠。看起来规整,但在当地人眼里,可能太花哨。
“‘灵泉’这两个字不能用。”我说,“一听就像神水仙气,谁敢吃?人家要的是粮食,不是法器。”
李商人点头。“那改叫什么?”
“清泉米。”我说,“去掉玄乎的,只留事实。十七天成熟不是缺点,是我们效率高。但不能说‘天赐良种’,要说‘清水灌溉,自然生长’。”
他记了下来。
我又翻开收集来的市集照片。那边卖得好东西,都是素色布包,竹匣子外面裹一层麻布,标签简单,只有产地和重量。没有口号,没有故事,但看着踏实。
“把烫金去了。”我说,“换成麻布包,颜色选灰绿或浅褐。字别雕,用手写体印上去。再加一张实拍图卡,就拍我们的田,早上露水还在叶子上那种。”
李商人看了半天。“这倒是不像商队的排场了,倒像是自家产的口粮。”
“对。”我说,“他们不信任大场面,就给他们小日子的感觉。我们要卖的不是奇货,是安心。”
他笑了下。“你这一改,差点连我也认不出来。”
“认出来没关系。”我说,“关键是让他们愿意打开看看。”
当天下午,我把外销组的人叫来开会。几个人围坐在堂屋,听我说完改动方案,脸上都有点犹豫。
“之前不是说名字越大越好吗?”一个姑娘问,“现在怎么又要低调?”
“以前防的是假货,靠名气立住脚。”我说,“现在要进人家心里,得让人觉得这东西跟他们是一块儿的。名字响亮反而吓人。”
另一个小伙插话:“那宣传语呢?还写‘每一粒都看得见时间’吗?”
“写。”我说,“但这话不能直译。他们不懂‘看得见时间’是什么意思。改成‘短时生长,一样好吃’,再加一句‘老人孩子都能吃’。他们看重实用,我们就给实用。”
屋里安静了一会儿。
有人小声说:“这么一弄,是不是太普通了?”
“普通才好。”我说,“好东西不用喊。人家买了回去,蒸一锅饭,闻到香味,自然会记住。”
会开完,我让她们先做三套新包装打样。我自己则打开了系统界面,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个求助帖,找去过青石岛的玩家聊聊当地风俗。
很快有人回。
“那边忌讳夸张称呼,尤其是食物。叫‘神’‘圣’‘天赐’的东西,要么是祭品,要么是骗人。”
“送礼讲究低调,越贵重的东西越不能显摆。包装太精美,别人以为你要借钱。”
“他们喜欢看过程。你说它快,他们怀疑;你拍下每天长什么样,他们才信。”
我把这些一条条抄下来,贴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