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文化差异,巧妙应对(2 / 2)
第二天一早,顾柏舟从院外进来,手里拿着刚收的新稻谷。“听说你要改包装?”
“嗯。”我把草图拿给他看。
他看了看,又看看我。“和原来差挺多。”
“不一样才能进得去。”我说。
他点点头,转身出去了。没多久,我听见院子里传来咔咔的声音,过去一看,他在锯木板。
“做什么?”
“做个展示架。”他说,“你不是要放实拍图卡吗?我做个小架子,配上文字,放在摊位上,人家路过能停下来看看。”
我心里一暖。“谢谢。”
他擦了擦手上的木屑。“你折腾这些,不就是为了让大家吃得放心,卖得安心?我帮不上嘴,出点力气还是行的。”
我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三天后,新包装打样出来了。灰绿色麻布包裹竹匣,正面手写字体写着“清泉米”,里面附了一张图卡,是我用系统拍摄的每日生长记录,从播种到收割共十七张,每张底下标了日期和天气。
我还加了一份双语品鉴手册,内容很简单:怎么煮、放多少水、口感特点、适合人群。
“先试三个点。”我对李商人说,“别铺开,看反应。”
他接过样品,点了头。“要是还是没人买呢?”
“那就再改。”我说,“总有一款能对上他们的习惯。”
他又问:“万一竞争对手趁这时候冲进来怎么办?他们可不会等我们慢慢调。”
“他们只会抄形式。”我说,“抄不了我们一步步改的过程。我们现在不是在打仗,是在搭桥。桥搭好了,路才是我们的。”
他没再问,收拾东西准备出发。
临走前,我递给他一个小布袋。“这是新开的样本登记本,每家反馈都要记下来。回来后我们整理,建个档案。”
他接过去,背在肩上。
驴车出了村口,扬起一阵土。
我回到屋里,铺开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几个标题:“颜色偏好”“禁忌词”“节日送礼习惯”“常见疑问”。
笔尖顿了顿,我又加了一行:“本地化响应流程”。
门外,顾雅柔跑进来,手里举着一片树叶。“娘,你看!”
我抬头。
她把叶子放在我写的纸上。叶脉清晰,边缘整齐,像一把小小的扇子。
我伸手摸了摸她的头。
她咧嘴一笑,转身又跑了出去。
我低头继续写。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纸面的一行字上:
“第一步,听懂他们的话;第二步,让他们听懂我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