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本地合作,融入市场(1 / 2)
新包装的样本已经送出去三天了。我坐在商队驻地的小院里,手里翻着那本刚建的登记本,上面记了些零散反馈,但还不成体系。
光改包装不够。我们还是外人。
李商人从外面回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评议会开了,不少人试了米,反应不坏。有个老农说这米香得像小时候灶台边的味道。”
“他们问什么?”
“问是不是用药催的,为什么长得快。”他顿了顿,“我说你让我带的图卡起了作用,一天天长大的样子摆在那儿,他们看得明白。”
我点点头。看得懂和信,是两回事。可至少现在有人愿意看一眼了。
“下一步呢?”他问。
“找能一起做事的人。”我说,“咱们不懂这里的规矩,别人也不信咱们。得搭个桥,让两边都能走过来。”
他没说话,等我说下去。
我拿出之前整理的资料。“手工业者联合会、粮食交易公会、农事协理堂。这三个地方里,农事协理堂最靠实。他们管种地的事,每年春耕评议会就是农户和商户说话的地方。你去了,不是去卖东西,是去学东西。”
“怎么学?”
“带样品,免费试吃,附上种植记录。谁有兴趣,就跟他聊田里的事。别提价格,别讲销量,只说怎么种出来的。”
他明白了。第二天就带着人去了。
三天后,协理堂来了两个穿灰袍的人,一个年纪大些,背有点弯,另一个年轻,手里拿着笔和本子。他们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看了看我们晾晒的稻谷,又翻了翻系统生成的每日生长图卡。
“你们这十七天一熟,用的是什么水法?”年长的那个问。
“清水灌溉,每天定时。温度、湿度都有记录。”我把平板打开,调出数据页面。
年轻人凑近看了会儿。“这些数字……怎么读?”
我让他们坐下,一点一点解释。土壤含水量、光照时长、叶片伸展速度。他们听得很认真。
临走前,年长那人说:“下月初有块试验田要翻土。你们要是愿意,可以来种一批。我们出地,你们出种,收成分成。看看这米在本地到底行不行。”
我答应了。
当天晚上,我和李商人把协议草拟好。收益五五分,技术共享,所有过程公开。我特意加了一条:试验期间所有数据双方共管,任何一方不得隐瞒。
“写这么细,他们能同意?”他问。
“越清楚越容易成。”我说,“他们怕我们抢生意,我们怕他们卡路。把规则定明白,反而安心。”
协议送过去两天,对方回话:同意。
签字那天,阳光很好。协理堂派了三个农工来对接,其中就有那天做记录的年轻人。他叫林远,是协理堂新招的技术员。
“以后这块地归你们主导。”我对他说,“但我们得每天记数据,不能漏。”
“应该的。”他点头,“我也想搞明白,这米到底为什么长得快。”
合作正式开始。
我让外销组每天派人去田里,拍照片,记温湿度,再把信息同步给协理堂的技术人员。同时,我也把系统里的微气候分析报告导出来,交给他们参考。
第一次交资料时,林远有点迟疑。“这些……你们真给我们?”
“给了你们,咱们才能一起进步。”我说,“我不怕你们学会,就怕你们不看。”
他脸红了一下,接过文件夹。
过了几天,他又来找我。“我们主任说,能不能办个会?大家坐下来,说说这米的事,也听听你们对市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