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遗址铁证(2 / 2)
基于残酷的人体实验数据,七三一部队进入了“研制细菌武器”的工业化阶段。
遗址中保留的细菌生产车间旧址和展示的设备模型,揭示了其大规模制造细菌武器的能力。
鈢堂向众人解释道:“他们不再满足于实验室的培养皿,而是建立了庞大的生产线,能够以吨为单位生产携带鼠疫杆菌的跳蚤,以及浓缩的霍乱、伤寒等细菌溶液。
他们研究如何通过炮弹、飞机播撒器、甚至特制的‘巧克力炸弹’来高效散播这些死亡媒介。”
柳梦璃将镜头对准那些复杂的管道和容器模型,咬牙道:“他们将科学变成了高效屠杀的工具,每一个细菌培养罐背后,都是无数冤魂的哀嚎。”
弘俊沉重地点头:“这就是‘育菌残害万生物’的工业化实现,其目标就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灭绝性打击。”
第五部分:实施细菌战——蔓延的死亡与苦难
“实施细菌战”,是七三一部队所有罪恶活动的最终目的。
在“细菌战展区”,泛黄的军用地图上,红色标记的细菌战扩散路线如蜘蛛网般蔓延,覆盖了浙江、湖南、江西、云南等大半个中国。
地图旁,摆放着当年日军使用的“防疫给水部”徽章,徽章上的樱花图案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所谓的‘防疫给水部’,不过是侵略者的遮羞布,”墨云疏冷笑一声,语气中满是讥讽,“他们打着防疫的幌子,干的却是研发和投放杀人武器的勾当,真是‘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
沐薇夏翻开手中的口述史,指着其中一段文字:“这里记录着,1940年,日军在宁波上空投下混有鼠疫杆菌的麦粒和棉絮,导致鼠疫爆发,无数平民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家家戴孝,户户哭声。”
她的声音哽咽,“1942年,他们又在常德等地使用细菌武器,造成更大范围的疫情。那些细菌,就像魔鬼的触手,无情地吞噬着生命。”
展区中央,那组栩栩如生的雕塑:一位母亲抱着染病的孩子,眼神绝望;老人蜷缩墙角,气息奄奄;这正是细菌战在中国城乡造成惨剧的缩影。
“这就是他们‘实施细菌战’的恶果,”夏至站在雕塑前,目光沉痛,“他们不仅在前线使用,更针对无辜的平民,企图摧毁我们的抵抗意志和社会基础。这种罪行,天人共愤!”
第六部分:毁证和审判——迟到的正义与未尽的追责
展览的最后一章,聚焦于“毁证和审判”。
在“罪证销毁与揭露展区”,展示着日军战败前夕炸毁设施、焚烧档案的照片和实物。
断壁残垣的照片上,还能看到当年大火灼烧的痕迹;烧焦的档案碎片,仿佛还在诉说着侵略者试图掩盖罪行的疯狂。
“他们以为烧毁了档案,炸毁了设施,就能抹去自己的罪行,”韦斌冷笑一声,“真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历史的真相,岂是他们想掩盖就能掩盖的?”
玻璃柜里,陈列着一块从废墟中发掘出来的石碑,上面刻着“七三一”三个字,虽然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但依然清晰可辨。
“这块石碑,是当年日军用来标记实验区域的,”毓敏介绍道,“战败后,他们试图将其炸毁,却没能成功。它就像历史的坐标,永远定格在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然而,最令人愤慨的莫过于对“审判”的规避。
展板清晰地揭示,由于战后美日之间的肮脏交易,石井四郎等七三一部队主要头目以交出全部实验数据为条件,换取了美国的庇护,逃脱了东京审判的制裁。
邢洲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充满了不甘:“这就是‘狼狈为奸——一丘之貉’。那些主导了这场反人类罪恶的元凶,大多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惩处。所谓的审判,充满了政治算计与不公。”
苏何宇握紧拳头:“用我们同胞的生命换来的数据,成了他们苟活的筹码!这不仅是历史的遗憾,更是对正义的亵渎!”
展区尽头,那面巨大的投影墙,循环播放着幸存者的口述视频。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声音颤抖地讲述着自己当年的经历:“我亲眼看到我的家人一个个倒下,他们浑身溃烂,痛苦不堪。日军把我们关在屋子里,不给药,不给水,看着我们慢慢死去……”
老人的讲述,字字泣血,是对侵略者罪行的最直接控诉,也是对那段被试图掩盖的历史最顽强的见证。
林悦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
晏婷轻轻拍着她的后背,自己的眼眶也红了。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她声音坚定,“我们今天站在这里,就是要替他们记住,替他们发声。即使正义迟到,真相也必须昭告天下。”
不知不觉间,一行人来到了展馆的出口处。
出口旁,是一个留言簿,许多参观者都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夏至拿起笔,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自己前世的经历,想起了那些在战火中牺牲的同胞,想起了今天看到的从细菌战策划到毁灭证据的全链条罪证。
他握紧笔,在留言簿上郑重写下了那首凝聚着血泪与警示的诗: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罪证馆——罪孽深重七三一,育菌残害万生物。焚去罪证史难忘,侵华遗址谨世人!”
落笔的瞬间,他仿佛感受到了历史的回响。
这首诗,只用了四分钟便写完,却凝聚着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苦难的深切同情,对和平的热切期盼。
就像他前世作为殇夏时那样,用简洁的语言承载厚重的情感,用“小切口”揭示“大历史”。
霜降站在夏至身边,看着他写下的诗句,眼中满是敬佩与感动。
“这首诗,是对整个罪恶链条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的警示,”她轻声说,“它会像这遗址一样,永远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走出展馆,晨雾已经散去,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广场的石板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光。
那些石板上的裂痕,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也少了几分沉重,多了几分希望。
一行人站在广场上,望着远处的天空,心中百感交集。
“今天的参观,让我系统了解了这段罪恶的全貌,”韦斌感慨道,“从策划、研究、实验、生产到使用、掩盖,每一个环节都令人发指。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也要牢记历史,警钟长鸣,不让军国主义的幽灵死灰复燃。”
柳梦璃举着相机,对着遗址大门拍了最后一张照片。
“我的纪录片,一定会将这六个部分完整呈现,”她坚定地说,“让全世界都知道,侵略者曾经犯下过怎样系统、彻底的罪行,让和平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墨云疏望着遗址的方向,若有所思:“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教训。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沐薇夏补充道:“就像这首诗里说的‘侵华遗址谨世人’,我们不仅要自己记住这完整的罪证链,还要让子孙后代记住,让全世界都记住。”
夏至和霜降并肩站在广场中央,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耀眼。
夏至握住霜降的手,轻声说:“前世的殇夏与凌霜,未能见证和平的到来。今生的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份和平,让那些逝去的同胞安息。”
霜降眼中含泪,却笑容坚定:“嗯,我们一起守护,让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远处的松花江,江水滔滔,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遗址的松柏,枝繁叶茂,象征着生命的不屈与希望。
这首28字的小诗,如同历史的警钟,在每个人的心中回荡;这座沉默的遗址,如同永恒的证人,系统而完整地记录着侵略者从策划到掩盖的全过程罪行,警示着未来的人们。
“罪孽深重七三一,育菌残害万生物。焚去罪证史难忘,侵华遗址谨世人!”
这诗句,不仅刻在了留言簿上,更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容忘却,和平来之不易;唯有系统认知罪恶,才能彻底抵制邪恶;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唯有以史为鉴,才能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