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抵达印度,划分利益(一)(1 / 2)
可这座商贸重镇早已被各方势力觊觎,他们在夹缝中苦苦挣扎,始终没能找到一块安身立命的领地,只能咬着牙继续向西迁徙,直到误打误撞闯入内卜汗地区。
这里有零星可放牧的草原、能遮挡风沙的山岭,也有暗藏杀机的流动流沙,更重要的是,盘踞此地的部落势力薄弱,且既不属于萨非王朝的版图,也不受奥斯曼帝国直接管辖——
正是这支饱经风霜的流亡部族,最渴求的喘息之地。
可安稳日子还没过上半年,活僵便像潮水般从沙漠深处蔓延而来。
那些青面獠牙、不知疼痛的怪物,深夜突袭穹庐,见人就咬,准噶尔人猝不及防,部众伤亡惨重,连首领的亲眷都未能幸免。
就在他们即将再次背起行囊,踏上无依无靠的逃亡之路时,奥斯曼的骑兵及时赶到,一路追剿活僵、驰援而来,才为他们守住了这片来之不易的家园。
如今有了固定的领地,有了奥斯曼的武力庇护,甚至还争取到了高度自治权,这样的归宿,对于饱经流离之苦的准噶尔人而言,早已是意料之外的幸事。
为奥斯曼效力,联手围剿威胁彼此生存的活僵,自然也就成了无需多言、心照不宣的选择。
风沙尚未褪尽的奥斯曼宫廷,此刻正弥漫着一种罕见的隐忍与凝重。
连续多年的对外征战、内部权力更迭,再加上沙漠活僵无休止的内耗,早已掏空了帝国的根基——
国库空虚,士兵疲惫,农田荒芜,流民四起。
朝臣们心里都清楚,这般光景,别说开疆拓土,就连休养生息,没有十年八年的光阴都难缓过劲来。
于是,一场搁置多年的和平提议被重新提起,一支带着帝国诚意的和平代表团悄然收拾行装,踏上了前往维也纳的路途,只求能与欧洲列强达成短暂休战,为帝国争取喘息的时间。
奥斯曼代表团带来的并非刀光剑影,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休战提议。
他们对外高调宣称,伊斯兰教本是爱好和平的信仰,不愿再让战火涂炭生灵,愿与奥匈帝国化干戈为玉帛、永结同好。
这番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藏着的却是帝国国库空虚、兵力疲惫、难以为继的窘迫真相——
再不休战,帝国的根基恐怕就要在战乱与活僵的双重消耗中彻底崩塌。
1647年12月12日,《维也纳和平协议》正式缔结,世人皆称之为“双奥和解”。
这份协议像一场及时雨,猝不及防地浇熄了巴尔干半岛延续百年的战火,让长期对峙的双方终于迎来了喘息之机。
没人能预料这份脆弱的和平能维持多久,但奥匈帝国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彻底摆脱了奥斯曼的军事威胁后,它终于能将全部精力抽离战场,转而投入与罗马教廷的复杂斡旋之中,为自身的宗教话语权与欧洲政治利益精心谋划。
奥斯曼的和平攻势并未止步于奥匈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