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抵达印度,划分利益(一)(2 / 2)
另一支代表团紧接着星夜奔赴波兰-立陶宛王国,同样怀揣着休战的“诚意”。
或许是双方都早已厌倦了无意义的对峙,谈判进展异常顺利,迅速达成共识,签署了《基辅和平条约》,明确划定了当前国界。
奥斯曼更是罕见地主动下令撤军,用实际行动彰显其“和平态度”。
对波兰人而言,这无疑是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枷锁——
他们终于能将常年被奥斯曼牵制在南线的兵力调回东线,全力应对罗斯帝国步步紧逼的西侵攻势。
而克里米亚汗国的表态更让波兰人振奋不已,这个与波兰素有传统恩怨的敌人,明确承诺会在波罗的战争中出兵相助,从侧后方牵制罗斯帝国的兵力,为波兰减轻压力。
更关键的是,克里米亚与波兰在谈判中达成了隐秘默契,将携手应对日益壮大的顿河哥萨克军团。
如今这支剽悍的武装已然彻底倒向罗斯帝国,成了悬在两国边境的共同威胁,烧杀劫掠无恶不作。
面对这把直指心腹的利刃,两国联手抗敌,自然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回想往昔,奥匈帝国与波兰-立陶宛王国从来都是奥斯曼侵略的受害者,常年被战火裹挟、被动应战,早已苦不堪言。
如今奥斯曼主动递来和平橄榄枝,还以条约形式白纸黑字保证不再入侵,这份突如其来的安稳,即便来得蹊跷又不可思议,两国也如获至宝般欣然接受。
他们无从知晓奥斯曼帝国背后被活僵与内耗掏空的窘境,即便隐约察觉对方疲态,也绝无主动进攻的念头——
毕竟,奥斯曼军队的骁勇善战早已刻进欧洲人的记忆,那弯刀挥砍的寒光、骑兵冲锋的气势,没人愿意轻易招惹这支虽显疲态、却依旧獠牙锋利的劲旅。
1647年9月16日,印度洋的季风渐渐平息,海面像被熨烫过般趋于平静。
苏拉特城外的海域上,帆影如林、舰炮林立,密密麻麻的舰船遮天蔽日——
欧洲联合舰队历经近一年的跨洲航行,终于抵达了这片充满未知与诱惑的东方海岸。
不列颠、法兰西、荷兰等七大国的战舰锚定成阵,甲板上旌旗猎猎作响,士兵们的金属铠甲与火枪枪口在烈日下反射出冷冽寒光,整支舰队透着一股志在必得的凌厉杀气,仿佛要将眼前的海洋都撕裂开来。
各家联军的指挥官们换乘小艇,陆续登上不列颠旗舰“荣耀号”。
第一次作战会议在舱内厚重的橡木长桌旁召开,空气中弥漫着咸湿的海风与淡淡的火药味,混合着军官们身上的皮革与烟草气息,核心议题只有一个:
如何快速拿下被“土着僵尸”盘踞的苏拉特城。
会议由不列颠统帅理查德·费尔法克斯爵士主持,他身着猩红色军装,肩章上的金线绣纹熠熠生辉,腰间佩剑的剑柄镶着硕大的蓝宝石,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众人时自带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