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心法要诀1-6(2 / 2)
痈疽灸法歌
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疼灸至不疼时。法以湿纸覆其上,干处先灸不宜迟,蒜灸黄蜡附子灸,豆豉蛴螬各用之。
“注释”大凡痈疽在初起的七日以内,要想消散郁结、拔除毒邪,非用艾灸不可。对于不痛的痈疽,要灸到有痛感;对于疼痛的痈疽,要灸到疼痛消失。这是因为毒邪附着的地方不痛,而好的肌肉部位会痛,一定要灸到有痛感,是要让火气到达好肉才停止。在皮肉未坏的地方会痛,而毒邪附着处不痛,一定要灸到不痛,是要让火气到达毒邪处才停止。具体方法是用纸张蘸水后完全覆盖在患处,看纸张先干的地方,就先在那里施灸。艾灸之法贵在尽早施行,如果病症起后的两三日就施灸,十成病症可保全八九成;四、五日施灸的,十成病症可保全六七成;六、七日施灸的,十成病症可保全四五成,总之越早越好。艾灸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隔蒜灸、直接在肉上灸、用黄蜡灸、用附子灸、豆豉灸、蛴螬灸等。从一壮灸到百壮,以见到效果为度。至于艾炷的大小,则要根据疮疡的形势来确定。然而艾灸也有应当禁忌的情况,比如肾俞部位发生痈疽不宜艾灸,恐怕会消耗肾中津液;手指部位不宜艾灸,因为手指皮肉单薄,恐怕会导致皮肤干裂、肌肉突起。至于头部,乃是诸阳汇聚之首,各种医书都说要禁止艾灸,如果误灸会逼迫毒邪入里,使人痰喘上涌,反而加重肿胀。但是遇到纯阴下陷的病症,就一定要艾灸,不灸就不能使阳气回升。若是半阴半阳的病症,则仍然应当禁止艾灸。
隔蒜灸法
将大蒜切成约三钱厚的薄片,放置在疮疡的顶部,用较大的艾炷进行艾灸,每灸三壮就要更换一次蒜片。如果是漫肿没有头的痈疽,就用湿纸覆盖在上面,观察纸最先变干的地方,在那里放置蒜片施灸。若有两三处先干,就对这两三处同时施灸。如果有像粟米一样大小的白色颗粒,周围红肿如铜钱大小,就在白色颗粒上施灸。要是疮疡的形势较大,患病天数较多,就把蒜捣烂,铺在疮上,再把艾绒铺在蒜上进行艾灸。蒜烂后就更换,以患者感到非常疼痛为有效。凡是痈疽流注、鹤膝风等病症,每天要灸二三十壮。对于痈疽阴疮等病症,艾灸的壮数一定要多,施灸前宜先服用护心散,以防火气入里。给小儿艾灸时,先把蒜放在大人手臂上,点燃艾绒,等蒜温热了,就移到小儿的毒疮上,方法和前面一样。《内经》说:寒邪侵入经络之中,就会使血液凝滞,血液凝滞就会不通畅,不通畅则卫气随之积聚,壅遏而不能通行,所以产生热;如果大热不止,肌肉就会腐烂化为脓。毒邪原本源于火,然而与外界寒邪相互搏结,所以用艾火和蒜进行艾灸,使毒邪消散郁结,将病邪由深居浅处引出。
黄蜡灸法
对于痈疽、发背、恶疮、顽疮等病症,先用湿面沿着肿根做成圆圈,高一寸多,紧密贴合在皮肤上,形状像井口一样,不要让其渗漏。在圆圈外围铺上几层布,防止火气烘烤皮肤。在圈内铺上三四分厚的蜡屑,接着用铜漏杓盛上桑木炭火,悬在蜡屑上方烘烤,让蜡融化至翻滚,再添加蜡屑,一直添加到圆圈像井口一样满。如果皮肤不痛,说明毒浅,灸到皮肤有痛感为度;如果皮肤痛,说明毒深,灸到皮肤没有痛感为度。拿掉火杓后,立即在蜡上喷少许冷水,等冷却后揭起蜡,若蜡底的颜色青黑,这就是毒邪排出的征象。如果是漫肿无头的痈疽,也用湿纸测试,在最先变干的地方施灸。刚开始发作的,一两次施灸就能消散;已经形成的,两三次施灸就能破溃。如果疮疡长久溃烂不愈合,周围皮肤坚硬顽固,就在疮口上施灸,蜡从疮孔渗入,越深越好,这样顽固的腐肉、瘀脓都会化解,收敛速度很快。
附子饼灸法
把生川附子研磨成末,用黄酒调和做成饼,约三钱厚,放置在疮上,用艾炷进行艾灸,每天灸几壮,只需让局部微微发热,不要让患者感到疼痛。如果饼变干,就更换饼继续艾灸,务必使疮口颜色变得红活为度。这种方法治疗溃疡,对于气血都虚弱,不能收敛,或者受到风寒侵袭,导致血气不能运行的情况,确实有奇特的疗效。
豆豉饼灸法
对于痈疽发背,无论已溃还是未溃,用江西淡豆豉研磨成末,根据疮疡的大小,用黄酒调和做成饼,厚三分,放置在患处进行艾灸,饼干了就更换。如果已经有疮孔,不要覆盖在疮孔上,在疮孔四周铺上豆豉饼,在上面排列艾绒进行艾灸,让局部微微发热,不要使皮肤破损,如果感觉热痛得厉害就立即更换。每天艾灸三次,让疮孔出汗就会痊愈。
蛴螬灸法
对于疳瘘恶疮,各种药物治疗都不见效的,选取蛴螬剪去两头,放置在疮口上,用艾绒进行艾灸,每灸七壮就更换一次蛴螬,不超过七只,没有不见效的。
麦冬粳米饮
这个方剂用于治疗痈疽阴疮,按照治疗方法应当艾灸,但如果艾灸过度,或者阳疮不应该艾灸却误灸了,导致火毒入里,使患者出现头项浮肿、神昏、痰涌、气喘吁吁等症状,此时紧急服用此药,以清解火毒,效果很好。
麦门冬(去心)粳米(各三钱)
即取两盅水来煎煮药物,煎至剩一盅药汁,然后慢慢地趁热服用。
“方歌”麦冬粳米各等分,能医灸后头项肿,神昏痰涌作喘声,水煎徐徐功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