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 > 第444章 集英殿上,天子门生照初心

第444章 集英殿上,天子门生照初心(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靖康元年,八月三日。

天还未亮透,汴京皇城的朱雀门便已缓缓开启,一道鎏金般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朱红宫墙上,将“朱雀门”三个遒劲的大字映照得愈发庄严。

宫墙之内,御道两旁的古柏苍劲挺拔,枝叶间还凝着晨露,微风拂过,滴落的水珠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在寂静的宫闱中漾开清越的回响。

五百八十名身着儒衫的学子,正沿着御道缓步前行,队伍绵延如长蛇,从朱雀门一直延伸至皇城深处的集英殿。

他们的脚步声轻而匀,却带着难以抑制的忐忑与亢奋,靴底碾过青石板上的纹路,发出沉闷的“沙沙”声,与远处钟鼓楼传来的晨钟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属于寒门学子的朝圣乐章。

集英殿外,白玉栏杆环绕,栏柱上雕刻的云纹细腻逼真,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阶前的两座铜鹤香炉里,檀香袅袅升起,清冽的香气混合着宫苑中桂花的甜香,丝丝缕缕钻入鼻腔,让人不由得心神一凛。

学子们按籍贯分区列队,鱼贯而入,当脚踏进集英殿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殿内远比想象中更为恢弘。

梁柱高耸入云,皆以金丝楠木打造,表面雕刻着龙腾四海的纹样,繁复而精美,每一根线条都透着皇家的威严。

殿顶的藻井彩绘斑斓,绘着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仿佛将整个天地都囊括其中。

两侧的廊柱下,悬挂着盏盏朱红宫灯,灯芯跳动,暖黄的光线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反射出柔和却庄重的光晕。

大殿尽头,便是那把象征着天下至尊的龙椅,明黄色的锦缎上绣着九条盘旋的金龙,龙鳞用金线勾勒,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椅背上的金龙怒目圆睁,龙须飘逸,仿佛下一刻便要挣脱束缚,腾云驾雾而去。

“这……这便是集英殿?”队列中段,一个身材微胖、面容憨厚的学子忍不住低低惊叹出声,他叫王仲文,来自江南水乡,手里紧紧攥着衣角,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的目光贪婪地扫过殿内的雕梁画栋,眼角眉梢都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声音里还夹杂着一丝难以置信,“我考了六次省试,次次名落孙山,原以为这辈子都踏不进这皇宫半步,没想到……没想到今日竟能站在这里。”

他的声音不大,却在空旷的大殿中清晰地传开,立刻引起了周围学子的共鸣。

“王兄所言极是。”

旁边一个身着半旧青衫的学子轻轻点头,他叫李云舒,眉目间带着几分书卷气,袖口磨得有些发白,却浆洗得干干净净,“我寒窗苦读十二载,三次参加省试,皆是铩羽而归。

家中早已掏空,若不是这次恩科,我怕是早已弃文从商,再也圆不了为官梦了。”

“说起来,陛下当真是圣明。”

后排一个鬓角已染霜华的学子感慨道,他叫李存优,看上去已近而立之年,比同龄学子苍老许多。

他抬手揉了揉眼角,粗糙的手指上还带着常年握笔留下的厚茧,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我考了八次,从弱冠之年考到如今,家里的田产卖了,妻子的嫁妆也当了,可那些考官眼里,只认得银子和门路,哪里看得见我们这些寒门学子的苦?”

李存优的话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殿内响起一片低低的附和声,学子们脸上的激动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神色——有不甘,有委屈,有愤懑,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苦涩。

“可不是嘛!我同乡的兄长,才学比我高出十倍,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就因为不肯给礼部侍郎的小舅子送礼,省试时卷子直接被扔了出来,连审阅的机会都没有。”

“我去年参加省试,策论写的是民生疾苦,自以为字字珠玑,结果放榜时连名字都没找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