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天子门生照初心(二)(1 / 2)
“明明有报国之心,有经世之才,却因小人作祟,连施展的机会都没有。”
沈砚之在心中低声叹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中的笔杆,那是父亲临终前留给她的遗物,笔杆上早已被磨出了深深的包浆。
父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眼神恳切:“砚之,爹这辈子没能实现的抱负,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你要记住,无论世道如何艰难,都不能丢了读书人的心气,不能忘了为民请命的初心。”
那些话,如同烙印一般刻在沈砚之的心上。
可现实的残酷,却一次次将他的初心击碎。
省试落榜的第三次,他站在临安城的街头,看着那些身着官服、趾高气扬的官员,看着那些因科举舞弊而平步青云的纨绔子弟,心中的绝望几乎要将他吞噬。
他甚至想过,要不要就此放弃,带着母亲离开这是非之地,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了此残生。
就在他对大宋朝廷从期望到失望,再到快要绝望的时候,恩科的消息如同惊雷一般,在民间炸开了锅。
那是半个月前,他正在家乡的私塾里教书,一个前来求学的学子带来了消息:陛下亲下圣旨,将于靖康元年八月一日举行恩科考试,凡历届科举落榜的举人,皆可报名参加。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朝廷将承担所有考生前往汴京的路费、伙食、住宿,甚至连报名手续费都分文不取。
“这怎么可能?”沈砚之当时第一反应便是不信。
在他的认知里,朝廷的科举早已沦为权贵敛财的工具,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好事?那些官员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搜刮民脂民膏的机会?
不仅是他,整个私塾的人都觉得这是坊间谣言。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府张贴的告示传遍了大街小巷,各地的驿站也开始登记考生信息,安排驿车接送。
沈砚之的母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劝他:“砚之,这是陛下亲设的考试,或许真的能有几分公道。
你就去试试吧,就算再落榜,也算是了却了爹的心愿。”
母亲的话,让沈砚之动了心。
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眼神,想起了自己多年来的坚守,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他按照告示上的要求,前往当地官府报名,没想到整个过程异常顺利,官员们态度谦和,没有索要任何好处。
几天后,他便与其他考生一起,登上了前往汴京的驿车。
驿车宽敞舒适,车上备有干粮和水,沿途的驿站还会提供热饭热菜。
这一切,都让沈砚之那颗早已冷却的心,渐渐热了起来。
他开始相信,或许这次恩科,真的和以往不同;
或许那位年轻的陛下,真的如传闻中那般英明神武,想要为天下学子开辟一条公平的仕途。
抵达汴京后,他们被安排住进了朝廷专门设立的学子馆舍。
馆舍干净整洁,每人一间房,房内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每日三餐按时供应,饭菜可口,营养均衡。
官府还专门派了先生,为他们答疑解惑,讲解时政。
这一切,都让沈砚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重视。
考试那天,考场设在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