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诗词一万首 > 第766章 江淹《杂三言?镜论语》

第766章 江淹《杂三言?镜论语》(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杂三言?镜论语

江淹

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

惟鲁滨之一叟,信衔道而探寂。

世艰险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

讲业兮齐卫,论精兮汴泗。

子之说兮义已秘,成贾郑之雄理,可黄何之壮思。

惜古人之取才,瞰青云而靖意。

意恬怅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观。

宪妫禹而折法,袭仁谊而求安。

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

俾后生之庶士,鉴明德之音翰。

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

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

日下兮□□,月出兮铜峰。

竹色兮拂户,水气兮绕窗。

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

嘉石门之埋名,怜柳子之沈道。

书吴伯于衣袖,镂颜子于心抱。

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

若妙行与上灵,非积学之所绍。

至游夏以升降,幸砥心而勿夭。

《杂三言·镜论语》赏析

《杂三言·镜论语》是江淹融合历史、哲理与个人感悟的诗作,借古圣先贤之道,抒个人于山中孤寂时对学问、品德及人生抉择的思考。

一、主题思想

1.对古圣学问与品德的推崇:诗开篇通过“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表达对古代经典文献的探寻,引出对“鲁滨一叟”这类怀道探寂之人的赞赏。提及在齐卫讲业、汴泗论精,凸显古代贤士对学问的钻研与传播。诗中肯定学说成就可与贾郑、黄何媲美,展现对古人深邃义理与雄阔思想的推崇,强调品德与学问传承的重要性,望后世士子借鉴,以明“明德之音翰”。

2.个人处世态度与价值取向:“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表明诗人不愿与谄媚之人为伍,愿坚守自我,即便踽踽独行,也不放弃正直品格。以妫、禹为宪,袭仁求安,体现诗人对仁义道德的坚守及追求安稳生活的向往,反映其在复杂世间的处世哲学与价值判断。

3.山居孤寂中的思索与感悟:“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描绘诗人山居的孤寂,于孤寂中品味哲人之遗珍,忘却衰老,表明对古代智慧的沉醉。对石门隐者、柳子沉道的态度,以及对吴伯、颜子的铭记,反映诗人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思考。“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体现其对出仕与隐居、言语与沉默的权衡,展现对人生方向的迷茫与审慎抉择。同时,诗中意识到有些妙行与上灵旨意非单纯积学可达,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对砥砺心智的期许。

二、艺术特色

1.用典丰富,底蕴深厚:大量运用典故,如鲁滨叟、贾郑、黄何、妫禹、石门隐者、柳子、吴伯、颜子、游夏等,借古人古事表达思想情感,使诗歌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增强表达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展现诗人对历史文化的熟知与巧妙运用。

2.情景交融,意境幽远:“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日下兮□□,月出兮铜峰。竹色兮拂户,水气兮绕窗”描绘出山间清幽、寂寥的景色,将山居孤寂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心境,为其思考与感悟增添氛围烘托。

3.语言凝练,表意深刻:语言简洁凝练,短短几句便表达复杂思想情感。如“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精准概括对人生重要抉择的思考;“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生动体现对古代智慧的痴迷,以质朴文字传达深刻见解,耐人寻味。

解析

1.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

-解析:诗人开篇表明自己在翻阅古代的历史典籍。“巡”和“览”都有仔细查看、研读之意。“青史”指代历史,因古代在竹简上记事,竹简经火烤后青色的竹汗渗出,故称青史。“残诰”指残留下来的古代帝王的诏令、文书等,这些往往承载着重要的政治、文化信息。“朱管”指红色的笔,代指书写,“遗册”即遗留下来的书籍、册页。此句描绘出诗人沉浸于古代文献的海洋,努力探寻历史智慧的画面,为下文对古人思想和行为的阐述做铺垫。

2.惟鲁滨之一叟,信衔道而探寂

-解析:“惟”在这里表示强调,突出“鲁滨之一叟”。“鲁滨”可能是指某个特定地方,也可能是一种泛指,代表着远离尘世喧嚣之处。“叟”即老者,这位老者“信衔道而探寂”,“信”表示确实、的确,“衔道”意味着心怀大道,将道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探寂”则是探寻寂静、幽深的境界,暗示其对道的深度钻研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状态,体现出诗人对这类真正追寻道的人的敬重与赞赏。

3.世艰险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

-解析:此句描述了一种社会现实与个人品质的对比。“世艰险而多阻”描绘出世间充满艰难险阻,生活的道路崎岖坎坷,这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概括,暗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正道并非易事。“君英明而不革”则赞扬了某位君主(也可理解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尽管身处如此艰难的世道,依然保持英明,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凸显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这种品格在艰难环境的衬托下显得尤为可贵。

4.讲业兮齐卫,论精兮汴泗

-解析:这两句描绘了古人讲学论道的场景。“讲业”即讲学授业,传授知识和学问。“齐卫”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在这里代表地域。表明古人在齐卫之地开展教学活动,传播自己的学说。“论精”指讨论精妙的义理,“汴泗”是两条河流,同样代指地点,说明在汴泗之畔,学者们深入探讨学问的精华,展现了古代学术交流的活跃与繁荣,体现出古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

5.子之说兮义已秘,成贾郑之雄理,可黄何之壮思

-解析:诗人在此高度评价某人(“子”)的学说。“义已秘”表示其学说的义理已经十分精深隐秘,难以轻易参透,说明该学说具有深厚的内涵。“贾郑”指东汉经学家贾逵和郑玄,他们在经学研究方面成就卓着,以学识渊博、见解深刻着称。“成贾郑之雄理”意思是“子”的学说能像贾逵、郑玄那样形成雄辩有力、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黄何”可能指黄霸和何休,黄霸是西汉着名政治家,以治政有方闻名;何休为东汉经学家,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可黄何之壮思”表明“子”的学说在思想境界上可与黄霸、何休的壮丽思想相媲美,突出该学说在思想性和理论性方面的卓越成就。

6.惜古人之取才,瞰青云而靖意

-解析:“惜”体现诗人对古人选取人才方式的一种感慨或惋惜之情。“古人之取才”暗示诗人认为古人在选拔人才方面可能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瞰青云而靖意”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瞰青云”仰望高远的天空,寓意着追求高远的目标或境界,“靖意”则使心境平静安宁,反映出古人在取才过程中,或许过于注重外在的声名或高远的目标,而忽略了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古人这种心境和取才方式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7.意恬怅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观

-解析:“意恬怅兮有端”,“意”指诗人的内心,“恬怅”即恬静又惆怅,这种看似矛盾的情绪其实反映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有端”表示这种情绪是有缘由的,并非无端产生,暗示诗人在对古人、世事以及自身的思考中,内心既有对某种境界的向往(恬静),又因现实的种种不如人意而感到惆怅。“才嶒峻兮可观”则是对才华的描述,“嶒峻”本意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人的才华卓越不凡,如同高耸的山峰般引人注目,“可观”表示值得欣赏和赞叹,表达了诗人对具有卓越才华之人的认可和赞赏。

8.宪妫禹而折法,袭仁谊而求安

-解析:“宪”在这里作动词,意为效法、以……为典范。“妫”指舜帝,舜帝姓姚,名重华,因生于妫汭,故以妫为姓。“禹”即大禹,他们都是古代圣明的君主。“宪妫禹而折法”表示要以舜帝和大禹为榜样来制定法度,遵循他们的圣德和治理方式。“袭仁谊而求安”,“袭”有承袭、继承之意,“仁谊”即仁义,强调要传承和践行仁义的道德准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体现出诗人对古代圣王治理理念和道德准则的推崇,并希望以此为指导来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

9.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

-解析:此句表达了诗人鲜明的处世态度。“嬿婉”本意是美好、和顺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与……交好、亲近。“戚施”指代那些谄媚、阿谀奉承的人。“不嬿婉于戚施”表明诗人不愿与这类人为伍,不屑于与谄媚者亲近交好。“宁”表示宁愿,“踸踔”形容独自走路不稳的样子,“马兰”是一种植物,常生长在野外。“宁踸踔于马兰”体现诗人宁愿独自在马兰草丛间艰难行走,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与谄媚之人为伴,突出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和独立精神。

10.俾后生之庶士,鉴明德之音翰

-解析:“俾”是使、让的意思,“后生之庶士”指后世的众多士子。“鉴”有借鉴、学习之意,“明德”即高尚的品德,“音翰”指代言论和文章。此句表明诗人希望后世的众多读书人能够从古代贤人的事迹和思想中汲取智慧,借鉴高尚品德之人的言论和文章,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强调了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对后世的重要性,体现出诗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11.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

-解析:此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心境。“惟”加强语气,突出“山中”这一特定环境。“寂寞”直接表达出诗人身处山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寂静,这种寂静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内心的孤寂。“沉忧思”说明诗人内心有着深沉的忧愁和思绪,“无从”则强调这些忧思无处排遣,无人倾诉,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在山中独处时,被忧愁思绪所困扰却又无法解脱的苦闷状态,为下文对山间景色及个人感悟的描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12.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

-解析:诗人开始描绘山中景色。“石红青兮百叠”,细致地刻画了山中石头的颜色,呈现出红青相间的色彩,并且层层叠叠,“百叠”形容其层数之多,展现出石头纹理和色彩的丰富变化。“山浓淡兮万重”描绘山峦的景象,远处的山峦在光线和雾气的作用下,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色调,“万重”极言山峦之多,连绵起伏,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通过对山石和山峦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气势恢宏的山间画卷。

13.日下兮□□,月出兮铜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