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第五十回 神兵故地的文旅新生

第五十回 神兵故地的文旅新生(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枫溪的走红始于一首改编的《神兵谣》。当地音乐人把传统歌谣重新谱曲,加入现代元素,制作成MV在抖音发布。视频里,红叶中的营盘与村民唱歌的画面交替出现,配上“88年前的红色歌谣,你听过吗”的文案,很快登上了热门。“现在游客来都要学唱几句,我们还编了简单的舞蹈动作,”红歌队队长枫婶说,“你看那边几个游客,正跟着视频学呢。”广场上,几位年轻游客拿着手机对照视频,跟着节奏摆动身体,脸上满是笑容。

枫溪营盘的“红枫文化节”成了年度盛事。每年深秋枫叶红时,这里会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有红歌比赛、神兵故事演讲、红叶摄影展等活动。去年的文化节吸引了十万游客,抖音话题#枫溪红枫营盘播放量破五亿,不少网红专程来直播。“文化节期间,村里的民宿、餐馆都爆满,”镇文旅办主任张勇说,“我们还签约了几个旅游博主,长期宣传枫溪的营盘文化。”文化节的开幕式上,身着红军与神兵服装的演员们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红叶背景下的画面感动了无数游客。

枫溪的文旅融合不止于“看”和“听”。营盘旁的“红色厨房”里,游客可以学做当年红军与神兵一起吃过的“红米饭、南瓜汤”;枫树林里的“故事步道”上,每块石板都刻着一句歌谣和对应的故事;甚至连厕所的标识都设计成了红旗与黄旗的样式,透着浓浓的文化味。“我们就是想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张勇说,“现在好多单位来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都说既受教育又有趣。”步道上,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正在石板上认字,老师在一旁讲述背后的故事,红色教育变得生动而鲜活。

枫溪的特产因文旅而升值。当地的“枫香茶”因生长在营盘周围的枫树林里得名,包装上印着《神兵谣》的歌词;用枫叶制作的书签、摆件,成了游客必带的伴手礼;最有特色的是“歌谣酒”,酒瓶上印着二维码,扫码就能听到《神兵谣》的完整版。镇酒厂负责人说:“以前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靠着营盘的名气,酒都卖到了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了东南亚。”酒厂的直播间里,主播一边唱歌一边介绍产品,下单的提示音不断响起。

深秋的枫溪,红叶与红旗相映成趣,歌声与笑声交织在一起。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营盘旁的石凳上,看着热闹的场景感慨:“当年打仗是为了好日子,现在这营盘真的给咱带来了好日子。”远处的枫树林里,几个孩子正在捡枫叶,准备制作成书签送给游客。张勇望着这一幕说:“红色文化是咱的根,文旅发展是咱的路,这条路咱要越走越宽。”

小井甜:泉水润活营盘情

德江小井的营盘因一口“神泉”得名,当年神兵靠泉水解渴,如今泉水成了游客争相品尝的“甜水”。营盘入口的泉眼处,游客们排着队用杯子接水喝,泉水清甜甘冽,带着一丝凉意。当地村民王大妈笑着说:“这水当年救过不少人的命,现在成了‘网红水,游客都说喝了能沾福气呢。”泉眼旁的石碑上刻着“神泉”二字,旁边的展示牌讲述着当年神兵与红军共饮泉水的故事,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小井营盘的走红有点“意外”。去年夏天,一位户外博主来探险,偶然发现了这口泉水和旁边的营盘遗址,随手拍了段“在88年前的神兵营盘喝神泉”的视频,没想到因为泉水清澈见底、口感甘甜火了起来。“那段视频点赞量破百万,好多人问具体地址,”村支书王军笑着说,“我们趁机修了路、建了停车场,把营盘遗址清理出来,当年国庆就迎来了客流高峰。”现在的小井营盘,泉眼处修了观景台,周围种满了绿植,成了游客歇脚饮水的好去处。

营盘旁的“泉水人家”农家乐里,老板娘正用泉水炖着土鸡汤。“咱这鸡汤只用泉水炖,不加味精也鲜得很,”老板娘给游客盛汤时说,“当年红军路过这里,乡亲们就是用这泉水给他们煮野菜汤的。”农家乐的菜单很有特色,“神泉豆腐”“泉水煮蛋”“营盘腊肉”都是用当地食材和泉水制作,每道菜名旁都印着对应的故事。来自贵阳的游客李女士喝着鸡汤说:“这汤里不光有鲜味,还有故事的味道,喝着心里暖乎乎的。”饭点时,农家乐里座无虚席,游客们边吃边听老板娘讲营盘的故事,气氛格外热闹。

小井的文旅活动主打“亲近自然”。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去山上采摘野菜,体验当年红军和神兵的生活;在泉眼处的“祈福墙”上写下心愿,挂在红绳上随风飘动;最受欢迎的是“寻泉探秘”徒步路线,沿着当年神兵取水的山路走到泉眼源头,沿途能看到不少当年的遗迹。“我们的徒步路线在抖音上很火,好多户外爱好者专门来挑战,”王军指着墙上的徒步打卡照片说,“你看这张,几个外国人背着背包走在山路上,说咱这营盘比国外的徒步路线有文化。”

泉水带来的不仅是游客,还有实实在在的收益。村里成立了“神泉合作社”,把泉水包装成“营盘神泉”瓶装水,贴上神兵故事的标签,在景区和电商平台销售。村民王大哥负责送水,每天要往周边的民宿、餐馆送几十箱:“以前这泉水就是自家喝,现在成了商品,光卖水咱村每年就能增收几十万。”合作社还开发了泉水茶、泉水酒,都成了热销的文创产品,包装上的营盘图案和故事,让普通的农产品有了文化附加值。

小井的变化让村民们干劲十足。原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不少,有的开民宿,有的做向导,有的搞文创。28岁的王磊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用无人机拍摄营盘和泉眼的视频,在抖音上积累了几十万粉丝:“我拍的《神泉的故事》系列视频,每条播放量都过百万,好多粉丝说看了视频想来看看。”他还帮村民直播卖货,泉水茶、土蜂蜜通过屏幕卖到了全国各地,成了村里的“带货达人”。

傍晚的小井营盘格外宁静,泉水潺潺的流淌声伴着游客的笑声。王军站在泉眼旁,看着村民们忙着收拾摊位,脸上满是欣慰:“以前守着这口泉不知道咋致富,现在明白了,咱这营盘的故事、这泉水的甘甜,都是宝贝。”远处的山坡上,夕阳给营盘的红旗镀上了一层金边,泉水在灯光下闪着波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与希望。

稳平强:产业融合兴红区

德江稳平镇作为周边神兵营盘的中心枢纽,依托沙子坡镇坨底村、枫溪、小井等营盘资源,打造了“神兵文化产业带”,成为黔东红色文旅的核心区域。镇中心的“神兵文化广场”上,一座高大的雕塑矗立其间,红军与神兵握手的造型象征着团结与融合,每天都有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念。广场周围的商铺里,神兵文创、特色美食、旅游用品一应俱全,成了游客集散的好去处。

稳平镇的文旅发展走的是“产业融合”的路子。镇上不仅有展示神兵文化的博物馆,还有集培训、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园。在产业园里,设计师们正根据各地营盘的特色开发文创产品,坨底村的铜铃、枫溪的红枫、小井的泉水都成了设计元素。“我们和高校合作,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产业园负责人张说,“你看这款铜铃书签,既保留了坨底铜铃的造型,又方便实用,一上市就卖断货了。”产业园还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不少村民学会了设计、制作文创产品,成了“文化工匠”。

稳平镇的红色研学游搞得有声有色。镇里与周边省市的学校合作,开发了“重走神兵路”研学课程,学生们穿着红军服,参观营盘遗址,听老党员讲历史,体验当年的生活。在研学基地里,学生们正在学做神兵法饼,老师一边指导一边讲解:“当年神兵和红军就是靠这样的干粮坚持战斗,我们要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来自重庆的研学团队领队说:“这里的研学活动很有特色,学生们在体验中就能学到历史知识,比在课堂上听讲解印象深刻多了。”每年来稳平研学的学生超过十万人次,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发展。

为了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稳平镇完善了旅游配套设施。新建的游客中心里,智能导览系统能精准推荐游玩路线;开通了连接各个营盘的旅游专线,半小时一班车方便快捷;引进了高端民宿品牌,同时保留了村民自营的特色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我们还开发了‘神兵营盘通票’,游客买一张票就能游览所有营盘,”镇文旅办主任说,“通票上印着各个营盘的地图和故事,游客用完还能当纪念。”配套设施的完善,让稳平镇的游客停留时间从原来的一天延长到三天以上,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文旅发展带动了稳平镇的整体经济提升。镇上的老街区改造成了“神兵文化街”,老字号店铺焕发新生,新的商铺不断入驻;农产品交易市场里,当地的猕猴桃、茶叶、土鸡蛋等通过旅游渠道销售,价格比以前提高了不少;甚至连镇上的快递点、加油站、超市都生意兴隆,文旅产业的溢出效应惠及了各行各业。镇党委书记算了笔账:“这几年我们的文旅收入年均增长超过30%,带动全镇人均年收入增长近万元,红色文旅已经成了咱稳平的支柱产业。”

稳平镇的成功经验还在向周边推广。镇上组织了“文旅培训班”,邀请专家给周边村镇的干部、村民讲课,分享营盘开发、抖音宣传、文创设计等经验。“我们不搞独家经营,要带动周边一起发展,”镇党委书记说,“只有大家都富起来,这片红色土地才能真正焕发活力。”现在,周边的乡镇都开始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良好局面。

夜晚的稳平镇灯火辉煌,神兵文化广场上的音乐喷泉随着红歌节奏舞动,游客们在广场上散步、拍照、购物,一派繁荣景象。张逛着文创店,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产品笑着说:“以前谁能想到,咱这闹过神兵的地方能这么热闹?现在看来,红色文化就是咱的‘聚宝盆’,只要好好挖掘,日子一定能越过越红火。”广场上的雕塑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象征着团结与希望,照亮了稳平镇的夜空,也照亮了黔东红色文旅的未来之路。

红土兴:薪火相传向未来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的红色文旅发展,不仅让神兵营盘焕发新生,更让这片红色土地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印江的六井溪、天池坪、宁家坪到德江的稳平、枫溪、小井,再到沙子坡镇的坨底村,一个个曾经沉寂的神兵营盘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一个个偏远的山村走上了致富路,红色文化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文旅发展带来的最直观变化是基础设施的改善。通往各个营盘的山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沿途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晚的村庄;原来的土坯房改成了特色民宿,厕所革命让农村环境焕然一新;快递点、电商服务站、旅游集散中心等设施不断完善,让偏远山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前去县城要走半天山路,现在坐旅游大巴一个小时就到,”宁家坪的村民宁大爷说,“路通了,游客来了,咱这日子也跟着通了气儿。”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方便了游客,更让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着提升。

红色文旅还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除了文创产品、餐饮住宿,当地的农产品也借势热销,形成了“文旅+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印江的猕猴桃、德江的天麻通过文旅渠道打响品牌,价格翻了几番;村民们种植的有机蔬菜、养殖的生态畜禽专供旅游市场,不愁销路;甚至连传统的手工艺,如蜡染、织锦、木雕等,都因文旅需求而重新焕发活力。“咱这猕猴桃以前卖不上价,现在贴上‘神兵营盘’的标签,成了高端水果,”印江猕猴桃种植户周大哥说,“去年光靠卖猕猴桃就挣了十几万,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特色产业的发展,让农民从文旅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红色文旅让红色基因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各个营盘的展示牌、故事馆、情景剧,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神兵运动与红军改编的历史,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历史、接受教育。当地学校把营盘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村里的老党员、老模范成了义务讲解员,用亲身经历讲述红色故事;甚至连孩子们都能说出几段神兵与红军的故事,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以前年轻人不爱听老故事,现在游客来了都要问,孩子们也跟着学,咱这红色基因算是传下去了,”宁家坪的宁大爷欣慰地说。红色文旅的发展,让沉睡的历史活了起来,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文旅发展还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在神兵营盘的故事里,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情节感人至深,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激励着当地人。在文旅开发过程中,不同村寨、不同民族的群众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形成了“抱团发展”的良好氛围。“以前各村各寨各干各的,现在我们联合起来搞文旅,资源共享、客源互通,大家都受益,”稳平镇的张主任说。民族团结的氛围吸引了更多游客,也让当地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好,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干群之间同心同德,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展望未来,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的红色文旅发展还有更大的潜力。当地正在规划建设“神兵文化旅游区”,整合各个营盘的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与更多的旅游平台、文创机构合作,提升文旅产品的品质和影响力;开展红色文旅人才培训,培养更多懂文化、会经营的本土人才。“我们要把红色文旅打造成百年产业,让这片红色土地永远充满活力,”德江县文旅局局长说,“让更多人了解神兵营盘的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希望。”

夕阳下的黔东大地,红旗在各个神兵营盘上迎风飘扬,游客们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从六井溪的崖壁红旗到小井的甘甜泉水,从天池坪的云端云海到稳平镇的繁荣广场,从坨底村的铜铃叮咚到枫溪的红叶似火,这片曾经见证过神兵运动与红军奋斗的红色土地,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红色文旅的发展,不仅让这里的经济突飞猛进,更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让团结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正如当地村民所说:“当年的神兵举着黄旗闹革命,后来跟着红军换了红旗;现在我们举着红旗搞文旅,日子越过越红火。这红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继续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