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第五十回 神兵故地的文旅新生

第五十回 神兵故地的文旅新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营盘醒:旗帜重展六井溪

印江六井溪的晨雾还未散尽,青灰色的营盘遗址已迎来第一批游客。山腰处的观景台上,几位背着相机的外国游客正对着崖壁上的红旗拍照,崖壁间“神兵营盘”四个红色大字在朝阳下格外醒目。当地向导杨晓燕指着营盘入口的石拱门介绍:“这里就是当年神兵操练的地方,您看门楣上的弹痕,还是1934年红军改编神兵时留下的。”游客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斑驳的石痕里仿佛还能窥见当年的烽火。

六井溪的热闹要从三年前说起。那时的营盘遗址还藏在荒草里,只有村里的老人知道这处石头垒成的院落曾是神兵聚集的地方。村支书周明贵记得,2020年春天他第一次带着县文旅局的干部来考察,拨开齐腰深的野草才找到营盘的石墙:“当时墙角都塌了,石缝里长满了荆棘,谁能想到现在每天能来上千游客。”改变始于一次偶然的抖音拍摄——县里的宣传干事用手机拍下营盘遗址的残垣断壁,配上“你不知道的黔东神兵故事”的文案,没想到一夜之间获赞十万,评论区里满是“想去看看”的留言。

如今的六井溪营盘早已换了模样。修复后的石墙保留着原始的斑驳质感,入口处的展示牌上,神兵当年的黄旗与红军的红旗并排悬挂,图文并茂地讲述着“神兵改红军”的历史。58岁的村民王秀兰正坐在文创摊位后,手里绣着印有神兵铜铃图案的手帕:“我娘家爷爷就是当年的神兵,他总说当年举着黄旗闹革命,后来跟着红军换了红旗。现在我绣这些手帕,就是想让游客知道这段故事。”她的摊位前围满了游客,手帕上的铜铃图案随着手腕翻动闪闪发亮,这是她根据爷爷留下的铜铃纹样改良的设计,单月就能卖出三千多条。

营盘深处的“神兵议事厅”里,一场沉浸式情景剧正在上演。村民扮演的神兵们举着黄旗呐喊,突然红旗从后台冲出,演员们当场“撕下神符换红星”,引得台下掌声雷动。扮演神兵首领的村民周大伯今年65岁,他的祖父曾是六井溪神兵营的文书:“我爷爷说当年神兵信‘刀枪不入’,直到红军来了才明白,真正的力量是团结。现在我演这个剧,就是想让年轻人知道,咱这营盘不光有故事,还有咱祖辈的血性。”剧终时,全体演员举起“民族团结”的横幅,游客们纷纷上前合影,手机闪光灯在古朴的石屋里此起彼伏。

文旅发展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六井溪村原来的土坯房大多改成了民宿,村民周玲的“神兵客栈”里,墙上挂着神兵当年的兵器仿制品,床头摆着印有营盘故事的文创书签。“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周玲一边给游客端上油茶一边说,“现在客栈旺季时天天满房,我还雇了两个贫困户帮忙,大家一起挣钱。”客栈外的停车场里,来自重庆、湖南的旅游大巴排起了长队,车牌号里的“粤”“沪”字样,印证着六井溪的游客早已跨越省界。

傍晚的六井溪响起了抖音神曲,几个穿着汉服的姑娘在营盘广场上直播跳舞,身后的红旗与黄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杨晓燕翻着手机上的后台数据笑着说:“我们的#神兵营盘话题播放量已经破亿了,好多游客都是看了抖音专程来的。”广场角落的快递点里,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文创产品,寄往全国各地的包裹上都贴着营盘的风景邮票。夜色渐浓,营盘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崖壁上的红旗,也照亮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坨底火:铜铃摇醒山货路

德江稳坪镇的坨底村营盘比六井溪更添几分野趣。这座藏在密林里的营盘以“铜铃传讯”的典故闻名,当年神兵靠铜铃声传递军情,如今铜铃声成了吸引游客的“暗号”。清晨的营盘入口,村民李大叔摇着铜铃迎接游客,清脆的铃声穿过树林,惊起几只白鹭:“这铃铛是按当年的样式做的,游客来都要摇一摇,说能沾沾福气。”他身后的展柜里,摆满了大小不一的铜铃文创,最小的钥匙扣能发出同样清脆的声响。

坨底村的走红离不开抖音上的“铜铃挑战”。去年夏天,当地文旅干部带着村民拍了段视频:镜头从营盘遗址摇到村民摇铃的特写,配上“听,88年前的军情暗号”的文案,发起“谁能摇出最标准的铜铃声”挑战。视频发布后,不仅引来百万点赞,还吸引了不少网红专程来打卡,坨底营盘的搜索量一夜之间增长了20倍。“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挑战摇铃,我们还专门设了‘铜铃达人榜’,”村主任李军指着营盘墙上的榜单说,“你看这榜首的小姑娘,摇铃视频在抖音上有500多万赞呢。”

营盘旁的“神兵市集”里热闹得像过年。村民们摆的摊位上,既有坨底特产的野生猕猴桃、高山茶叶,也有印有神兵故事的T恤、折扇。62岁的张奶奶正用传统方法制作“神兵法饼”,这种当年神兵行军时的干粮,如今成了游客必买的网红零食。“我这饼子用的是当年的老方子,就是多加了点糖,”张奶奶给饼子盖上红色的印章笑着说,“游客都说吃着香,其实当年哪有糖啊,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她的摊位前扫码支付的提示音此起彼伏,一天的销售额比以前种地一个月还多。

坨底村的文旅发展带动了山货出山。镇上的合作社把村民的土特产统一包装,印上营盘的图案和故事,通过抖音直播带货销往全国。合作社负责人王磊展示着刚出炉的“营盘茶”礼盒:“我们的茶叶就种在营盘周围的山坡上,包装上印着神兵当年保护茶树的故事,城里人特别喜欢。”在合作社的直播间里,主播小杨正拿着铜铃边摇边介绍产品,身后的背景墙上,营盘遗址的照片与村民采茶的画面交替播放,单场直播的销售额常突破十万元。

通往坨底营盘的山路已拓宽硬化,沿途的太阳能路灯上都挂着小铜铃,风吹过时铃声一路叮咚。村民们说,这铃声既像当年的军情传讯,又像致富的号角。傍晚的营盘广场上,村民和游客围着篝火跳舞,铜铃声、欢笑声混在一起,穿过树林传到很远的地方。李军望着热闹的场景感慨:“以前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现在才明白,咱这营盘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财富。”

天池映:云端营盘迎客来

印江天池坪的营盘藏在海拔1200米的山顶,因常年云雾缭绕被称为“云端营盘”。这座当年靠“天池水”凝聚人心的神兵营盘,如今因绝美的云海景观成了网红打卡地。清晨五点,天池边的观景台已站满了架着相机的游客,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海,照亮营盘遗址的红旗时,快门声此起彼伏,惊得池边的水鸟振翅飞起。

天池坪的文旅开发曾让村民犯难。这里山路陡峭,以前开车要两个小时才能到镇上,谁也想不到游客会愿意来这“云端”。转机出现在2021年冬天,一位摄影博主偶然拍到天池坪的云海雪景,视频里营盘遗址的残雪与红旗相映,配上“神仙营盘”的文案,在抖音上获赞超百万。“那之后电话就没停过,天天有人问怎么上来,”村支书田峰说,“我们趁机修了旅游公路,建了观景台,当年夏天就迎来了第一批游客。”

现在的天池坪营盘,既有原始风貌又不失便利。修复后的营盘石墙围着天池而建,木质栈道沿着池边蜿蜒,游客可以一边欣赏云海一边听神兵“饮天池水立誓”的故事。当地的“云海民宿”都是木质结构,屋顶盖着青瓦,推开窗就能看到云海翻涌的美景。民宿老板田玲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她的抖音账号“天池姑娘”记录着营盘的日常,粉丝量已经超过50万。“我拍过凌晨四点的云海,也拍过村民修复营盘的过程,”田玲说,“粉丝们看了视频来打卡,都说像走进了仙境。”

天池坪的特色文旅活动“云端祭旗”成了必看项目。每月初一清晨,村民们会穿着传统服饰,在营盘遗址举行简单的祭旗仪式,纪念当年神兵与红军会师的历史。仪式上,黄旗与红旗同时升起,村民代表讲述营盘故事,最后全体人员齐唱改编的《神兵谣》。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看完仪式后红了眼眶:“在这么美的地方听这么动人的故事,感觉心灵都被净化了。”仪式结束后,游客们纷纷上前与红旗合影,田玲的抖音直播里,满是“太震撼了”“一定要去”的弹幕。

文旅发展让天池坪的山货成了“云端珍品”。村民们种植的高山蔬菜、养殖的生态土鸡,都因“云端营盘”的品牌溢价不少。镇上的物流点每天都要发几十件快递,田峰算了笔账:“以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八千,现在光靠文旅相关收入就能过万,还不算山货的收益。”通往山顶的路上,几位背着背篓的村民正往民宿送菜,背篓上印着的“天池坪营盘”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夕阳西下时,云海染上了金边,营盘的红旗在暮色中轻轻飘动。田玲在抖音上发布了当天的最后一条视频,画面里红旗与云海交融,配文“云端的约定,我们等你”。视频发布半小时就收获了上万点赞,评论区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已经开始预约下周的行程。田玲望着手机屏幕笑着说:“这营盘醒了,咱天池坪的好日子也来了。”

宁家兴:古寨营盘故事长

印江宁家坪的营盘与古寨相连,青石板路从寨门一直延伸到营盘顶端,沿途的吊脚楼里藏着说不完的神兵故事。这里的营盘遗址保存最为完整,当年神兵议事的石屋、练兵的校场、储存兵器的岩洞都清晰可见,被游客称为“神兵文化活化石”。清晨的古寨里,炊烟与薄雾交织,几位穿着民族服饰的老人坐在寨门口绣花,见到游客就笑着打招呼:“来啦,进去看看咱的营盘吧,故事多着呢。”

宁家坪的文旅开发走的是“故事+体验”的路子。在神兵议事石屋里,游客可以穿上神兵服装,坐在当年首领的位置上拍照;校场边的射箭体验区,仿制的神兵弓箭吸引了不少孩子尝试;最受欢迎的是“岩洞探宝”活动,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在储存兵器的岩洞里寻找印有神兵故事的卡片。“我们就是想让游客不止看热闹,还能了解背后的历史,”文旅讲解员宁小芳说,“好多孩子回去后还会查资料,说要写关于神兵的作文呢。”

古寨里的“神兵故事馆”是必打卡的景点。馆内陈列着神兵当年的兵器、衣物,墙上的连环画讲述着从神兵运动到红军改编的全过程。78岁的宁大爷是馆里的义务讲解员,他的父亲曾是宁家坪神兵营的文书:“当年我爹说,神兵刚开始信神仙,后来才明白红军说的‘团结起来闹革命’才是真道理。”老人指着一幅红军与神兵握手的油画说:“你看这画,咱这营盘的故事,就是民族团结的故事。”游客们围着老人听得入迷,手机录音功能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宁家坪的文创产品透着浓浓的文化味。村民们把神兵故事绣在围裙、包包上,用营盘的石头制作砚台、摆件,最有创意的是“故事盲盒”——每个盒子里装着一件小文创和一张故事卡片,游客拆开就能了解一段神兵历史。村妇女主任宁梅的文创工作室里,十几个妇女正忙着赶制订单:“这些都是抖音上卖火的款式,我们还根据网友建议,加了双语说明,外国游客也能看懂。”工作室的墙上,挂着抖音后台的销售数据,仅“故事盲盒”一款月销量就突破了五千。

文旅发展让古寨焕发新生。原来闲置的吊脚楼改成了“故事民宿”,每间房都以神兵故事命名,房东会给住客讲述对应的历史;寨子里的老作坊改成了“非遗体验馆”,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学做蜡染、织锦,图案都融入了神兵元素。“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好多回来创业了,”村支书宁强说,“去年村里还考上了两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说毕业后要回来建设家乡。”古寨的巷子里,几个背着画板的学生正在写生,笔下的营盘与古寨相映成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夜晚的宁家坪亮起了灯笼,营盘顶端的红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古寨广场上,村民们跳起了传统舞蹈,游客们也跟着学起来,欢声笑语在夜空里回荡。宁小芳翻着手机上的游客评价笑着说:“好多人说这里的营盘有灵魂,其实灵魂就是这些故事,还有咱守着故事的人。”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仿佛为营盘的故事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

枫溪韵:红色歌谣迎客来

德江枫溪的营盘藏在枫树林里,因秋天漫山红叶与红旗相映成趣,被称为“红枫营盘”。这里的神兵当年以“唱着歌谣打仗”闻名,如今红色歌谣成了吸引游客的“声名片”。清晨的营盘广场上,村民组成的“红歌队”正在演唱《神兵谣》,清脆的歌声穿过枫树林,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这歌真好听,讲的就是这里的故事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