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打破诸天从魔法界贵族开局 > 第17章 商路通,人心聚

第17章 商路通,人心聚(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往来于济水河上的商船数量就逐渐多了起来。

有从南方驶来的商船,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绸和香气四溢的茶叶;也有从西方而来的船只,它们带来了珍贵的皮毛和坚固耐用的铁器。

济水河的码头因此变得日益热闹非凡,客栈里住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客,街头巷尾充斥着各种南腔北调的吆喝叫卖声,整个地方呈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

与此同时,赵勇在边境地区修建的堡垒也开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他给这个堡垒取名为“安汉堡”。

这座堡垒不仅仅驻扎着保卫边疆的士兵,还在里面开设了一家货栈,专门用于和草原上的部落开展贸易活动——用粮食和布匹交换他们的牛羊以及皮毛。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竟然有几个小部落表示愿意归附,不再跟随鲜卑人制造事端。

“其实那些胡人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毫无分歧的。”

赵勇回到陈留县汇报工作时,虽然被晒得皮肤黝黑,但却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有一个部落的首领明确表示,只要我们能够提供足够多的粮食,他们就会帮助我们密切关注慕容家族的一举一动。”

桑明川听后,递给他一坛酒,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这件事做得非常好。但凡能够用粮食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动用武力。不过,你也必须牢记,防人之心不可无,安汉堡里的士兵数量绝对不能减少,要时刻保持警惕。”

赵勇挠了挠头,憨厚地回答道:“我明白您的意思!所以我让兄弟们白天抓紧时间练习刀法,提高战斗技能,到了晚上则学习如何记账——苏远说过,做生意的时候也必须把账算得清清楚楚,绝不能让人给坑了。”

城里的学堂最近也增添了不少新内容。

孔先生新开设了一门“算学课”,专门教授孩子们如何记账、丈量土地等实用技能。

一位商客偶然间看到这一幕,不禁笑着对张老丈说道:“你们这里的学堂教授的知识,可都是日常生活中真正需要用到的本领啊。不像有些地方,只知道教授那些之乎者也的空洞理论,到底有什么实际用途呢?”

张老丈听了这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把这话原原本本地学给桑明川听。

当时,桑明川正在仔细查看新铸造出来的农具,听到张老丈的话后,他不由得微微一笑,说道:“读书这个事情啊,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白事理,懂得做人的道理以及世间万物的规律;而算账呢,则是为了谋划生计,让家庭或者家族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并且发展得更好。”

“这两者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咱们汉人过日子的方式方法就是这样,既要做到知书达理,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也要具备能够赚钱养家的能力,还要学会勤俭节约,善于积累财富。”

在秋收即将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旱灾如同恶魔一般降临,让周边好几个县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地里的庄稼因为长时间缺乏水分的滋润,变得蔫头耷脑,毫无生机,就像一个个垂头丧气的人一样。

当地的百姓们看到这种情况,内心焦急万分,他们纷纷跑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祈求上天能够降下甘霖,拯救他们的庄稼和生活。

其中有一个县的县令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派人来到陈留县求助,询问陈留县是否能够借给他们一些粮食来度过眼前的难关。

在陈留县进行议事的时候,石敢的脸上显露出了一丝犹豫的神情,他缓缓地说道:“咱们陈留县的粮食虽然足够我们自己吃的,但是也不能全部都借出去吧?万一今年冬天来得比往年早的话,那我们自己不够吃该怎么办呢?”

然而,桑明川的态度却非常干脆利落,他斩钉截铁地说:“借!不仅要借粮,而且还要派遣那些会种地的老农去教他们如何引水灌溉——毕竟大家都是汉人,看到别人陷入困境而不去救援,这种事情我们于心不忍。”

“再说了,如果我们现在帮助了他们,那么将来我们要是遇到了什么难处,他们也不会对我们袖手旁观的。”

陈默听了之后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他说:“桑明川兄弟说得非常对。人心都是肉长的嘛,你帮助我,我帮助你,这样才能够让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共同面对困难。”

于是,一支装满粮食的船队顺着水流的方向缓缓驶下,船上除了粮食之外,还载着经验丰富的老农以及用于灌溉的水车,浩浩荡荡地前往受灾的县份。

那些受灾县的县令看到如此情景,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涕泪横流,激动地表示说将来陈留县有任何差遣,他们就算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孔先生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述这件事,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我们儒家思想中的‘仁’。所谓仁者爱人,不仅仅要爱自己的家人、亲友,还要把这种爱扩展到全天下的汉人身上。”

“只有这样,我们汉家文化的根基才能够扎得更加深,生长得更加茁壮,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屹立不倒。”

孩子们听了孔先生的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是当他们看着窗外送粮的船队扬起的白帆时,小脸上都不由自主地露出了骄傲自豪的神情。

到了秋收的时候,陈留县的打谷场上又堆起了像小山一样的粮垛,金黄的稻谷散发着丰收的气息。

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那些之前受到援助的县份,竟然派人送来了刚刚收获的新鲜杂粮,说是“还粮”,而且还带来了当地的各种特产——有香脆可口、令人回味无穷的栗子,有颗粒饱满、营养丰富的豆子,还有可以用来织布的棉花,这些特产不仅代表着他们的心意,更是双方友谊的见证。

桑明川指着那些杂粮,对石敢意味深长地说道:“你看,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这人心啊,就好比是这粮种,只要你把它播撒下去,用心去浇灌、呵护,总有一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石敢挠了挠自己的脑袋,咧开嘴笑了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还是大哥想得长远啊。”

在冬日即将来临之前,济水河的码头已经开始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往来的商船也因此停止了航行。

但是城里的作坊却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铁匠铺里炉火熊熊,工匠们正在打造新的农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此起彼伏。

纺织坊里机杼声不断,工人们正在忙碌地织着厚实的棉布,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

孩子们在学堂里认真地读书,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空气中。

士兵们则在练兵场上刻苦操练,整齐的步伐声和嘹亮的口号声彰显出他们的英勇气概。

桑明川站在高高的城头上,目光深邃地望着天空中飘落的初雪,他的心中突然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这日子就像济水河的水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无波,但实际上却在悄无声息之中,将两岸的土地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同时也把人们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

他知道,目前胡虏还没有被消灭,天下还没有恢复太平盛世,未来的道路肯定还会充满艰难险阻,风雨兼程。

但是只要这商路一直保持畅通、粮田不断地得到耕种、书声始终在学堂里传播,那么汉家文化的星火就会像这冬日埋藏在雪底下的种子一样,在寒冷的环境中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到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就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属于汉家的广阔天空。

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的雪花覆盖了田埂,覆盖了屋顶,整个世界变成了一片银装素裹的模样。

然而,这大雪却无法掩盖作坊里那明亮的灯火,盖不住练兵场上战士们响亮的号子声,也挡不住学堂里传来的朗朗书声,这些声音代表着希望和活力,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桑明川转身从城头上走了下来,朝着议事厅的方向走去。

在那里,陈默、石敢、苏远、赵勇、张老丈、孔先生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他,桌子上摆放着一张新绘制的地图,上面用醒目的红笔圈出了更多的县份——这些都是愿意和陈留县联手共渡难关的地方。

一个新的计划正在众人的脑海中酝酿,如同春天里刚刚萌芽的种子,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

新的希望也在每个人的心中悄然生长,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他们坚信,这乱世终究会成为过去,和平与安宁一定会重新降临人间。

而他们这些人,正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朝着那个美好的目标奋勇前行,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都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惊蛰节气刚刚过去,中原大地依旧弥漫着残存的寒意,万物尚未完全复苏。

一封紧急军报从洛阳方向火速传来,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前秦苻坚亲自率领十万大军,以名将王猛为统帅,兵锋直指邺城。

前燕朝廷上下顿时陷入一片震动之中,慕容恪不得不匆忙率主力部队回援,以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由于慕容恪的撤离,中原腹地的防御骤然变得空虚,局势瞬息万变。

议事厅内,烛火在微风中摇曳不定,映照出桑明川指尖划过地图的动作。

他的目光锁定在地图上的一片区域,正是前燕在陈留与邺城之间的三座重要城镇:“慕容恪回援邺城,这三座城池的守备力量必然空虚,这是我们北上的绝佳时机。”

“如果能够顺利拿下它们,不仅能打通通往邺城的战略通道,还能将我们的势力范围连成一片,从而真正在中原站稳脚跟,奠定我们未来的根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