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漫长马拉松(2 / 2)
“所以,我对这次‘竞赛结果’的看法是:序幕刚刚拉开,好戏还在后头。让我们保持关注,保持开放的心态,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科学真理本身的好奇与敬畏。”
艾伯茨教授的回答,没有偏袒任何一方。
也没有陷入具体争议的泥潭,而是以一种超越性的视角,将一场具体的优先权之争,提升到了对科学研究本质规律的探讨上。
布鲁斯·艾伯茨在哈佛大学讲座中那番审慎、富有哲理且着眼于长远的评论,如同在一池本就微澜的湖水中又投下了一颗石子。
经由在场学生、学者以及科学媒体的传播,这番关于“科研接力赛”和“序幕刚刚拉开”的论述,确实让“枢纽蛋白”之争和其背后的两家机构,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与繁缕研究院,在国际学术圈内引发了更为广泛和热烈的话题讨论。
然而,与艾伯茨教授所持有的那种超越具体竞争、关注科学进程本身的冷静视角截然不同,学术圈内更普遍、也更现实的声音,却呈现出一种几乎一边倒的态势。
在ResearchGate、Twitter上的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顶尖大学的实验室茶歇间、以及国际学术会议的酒会上,相关的议论沸沸扬扬,但基调却异常清晰。
几乎没有人看好繁缕研究院的未来,甚至,对于更广范围的学术界来说,“繁缕”这个名字,都显得异常陌生和边缘。
“所以,这个‘繁缕研究院’(StelriaLab)到底是什么来头?有人了解吗?”,这是在许多讨论串中频繁出现的问题。
一位来自欧洲某研究所的博士后评论道:“我查了一下,好像是在华国江南新成立的一个私人研究所,院长是那个很年轻的诺奖得主陆时羡。”
“但除了他个人的光环,这个研究院本身有什么重量级的成果积累吗?”
“很遗憾,似乎并没有。”
另一条回复则带着典型的名校优越感:“一个成立没几年的新机构,就想在细胞生物学最核心的领域挑战科尔德斯普林?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家初创公司宣称要颠覆英特尔一样不切实际。”
“艾伯茨教授太仁慈了,但现实是残酷的。”这是另一种主流论调。
一位自称为独立科学顾问的用户在推特上写道:“艾伯茨谈论的是理想化的‘接力赛’,但现实中,当科尔德斯普林这样的巨无霸在第一个弯道就抢占了内道,并且已经领先一个身位时,后面的人几乎很难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