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关中发展如火如荼(1 / 2)
第393章关中发展如火如荼
渭水西岸。
扶风天水交界之地。
羌氐部落的男女披著毛毡,牵著牛羊,聚集在新立的乡亭木牌下。
金瑋与金禕带领著一些基层官员,其中不乏羌氐,皆手持竹简,以胡汉双语高声宣諭o
“凡归化者,男授田三十亩,女授田十五亩,免租庸调一岁!”
瑋和禕不是一个读音.....金瑋是金尚的儿子,钟繇董昭回朝后,曹操就把凉州牧金尚长子金瑋遣回关中。
而金禕是金旋的儿子,刘升初至荆州时,就是因为给金禕出头说话,才与庞统交恶。
不是!
关中均田不是规定男子四十亩地,女子二十亩地,怎么轮到羌氐外族就变少了
这不是区別对待吗
是也不是!
刘升提出规定,只要这些羌氐人能够学会汉语,那就再增授其田,至平均水平。
只见一名人首领以刀刻骨为誓,率眾伏地稽首並大呼。
“关中王仁义无双,天鸿上將天恩浩荡!”
好在他们喊得是氐族语,只有部分官吏听得懂.,,,反正金瑋与金禕是不懂的,否则必定大吃一惊。
关中王是谁天鸿上將又是谁你可不要乱说话!
氐人比羌人更愿意也更適应被汉化,他们其实也算农耕民族,种田的一把好手。
《晋书食货志》记载,京兆自马超之乱,百姓不专农植,乃无车牛。
仅仅数年,在曹丕统治下,关中面貌大变。
编户皆有牛,于田役省赡。
就是与大量善乾田耕的氏人密不可分。
待金瑋与金禕等官吏编户后,又分发农具,羌氐孩童们好奇地触摸著分到的铁犁头,这是他们从游牧走向农耕的第一课。
左冯翊郑国渠旧址。
诸葛亮苏则组织著上万民夫以绳尺丈量河道,夯土筑堤。
刘升与诸葛亮以及黄月英.....设计的连筒水车嘉立渠畔,將渭水引至高岗旱地。
老农抓起湿润的泥土泣道。
“荒了二十年的田,终於能种稻了!”
关中也是能种水稻滴!
当然。
这属於老农大喜过望而有些夸张的说话,关中的农作物仍以黍粟麦为主。
渠畔新立的均田界碑上,刻著亩授丁男四十,桑麻田永业的朱漆詔令,新政就要深入人心!
京兆渭南,张飞赵云率领军士拉绳定界,陈登杨修等胥吏在桐木续上绘製田亩鱼鳞图c
名老兵颤抖著接过地契,“俺跟温侯廝杀丟了条腿,今竟分得五亩!”
身旁的老妇捧著桑苗哽咽,“老汉!咱们再个孩吧!我还能!”
均田男丁授四十亩的,怎么老兵多了十亩
那自然是因功授予,为接下来以均田制为根本,而实行的府兵制,铺垫基础。
而老妇还想生孩子......那是均田规定,人死后田地要上交重新分配。
忽远处钟楼传来鼓声,正是乡亭三老宣讲租庸调法。
“岁纳粟二石,帛半匹,代庸役者每日折布三尺..
,长安太学旧址。
孙乾正督造新舍。
不同於传统官学,此番兴建的三辅蒙塾也面向寒门与归化羌氐子弟开放。
庭院內。
十余名羌氐孩童执汉隶竹简诵读《急就章》,音声稚嫩却整齐。
老儒生捻须惊嘆:“彼辈习字竟快於关中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