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0(1 / 2)
飞刀飞过,重新变成柳叶,插到地上墙上。
让这古代人亲身体验一把“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可将万物转化为自己手中之剑的境界。路边的一根木棍、一个野草、甚至石头均可用剑法转化为剑,用来退敌。
现在的问题,就是向文衙内借地方,以及观众了。
没想到,当文衙内得知有人要在他的楼上比武,推广武道时,他二话没说,拍胸脯保证剩下的他包了。
真是没想到,比起掌柜的不信,他倒是信的。
那凤舞九天,他一开始便买了一本,每天每天照着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白素贞已帮宁采臣做好了符。左边衣袖是银河落九天,点点星光从天而降;右边是剑轮舞,符一撕开,便周身变化出光剑来。
宁采臣要做的是控制好浩然正气,不要影响了符咒施术便行了。
文衙内真的很给力,把他老爹都请了来。由他老爹出面,地方上的厢军都统、将军都有出面。
唯一遗憾是,宋朝的重文轻武,以致文人几乎全体缺席。
“这就够了。武道是只有武者才看得明白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来与不来,无关紧要。”宁采臣安慰他道。
这时,一将军走了进来,听了,大声道:“你这书生很好。早知道这书是你写的,还是写我们武人的,我非让我军中的小崽子们,一人一本。哪用得如许麻烦”
凤舞九天实在不好卖。崔老板便把宁采臣的名头打出去了。就连这斗武大会,文衙内也借用宁采臣的名号。
说服他爹时说:“宁公子为武人著书立说,却没有人欣赏。为了让世人认知武道,不惜请来武道高人以演武。这等盛事,我等武人不支持,还有何人支持。”
这一番话不要紧,所有军官,能来的不能来的,全都来了。并对宁采臣好感大生。
武人在宋朝的地位实在是太低了,为了让武人从军,朝庭竟然在人脸上刺字。
平日里别说宁采臣这大才子了,就是普通书生,他们也得赔着小心。万一那人若做了文官,他们不就惨了。
纵观开朝以来,有哪个文人会高看他们武人一眼更不必说著书立说了。
面前这武将,一身常服,并没有做武将打扮。
文衙内赶忙上前介绍道:“这位是呼延灼呼将军。呼将军是汝宁郡都统制。今路过杭州,特意请来。”
呼延灼哈哈大笑道:“若知杭州有宁公子这等人才,我呼延灼早来拜见了。”
“不敢不敢。是学生拜见将军才是。”
宁采臣说的不是客套话。
呼延灼,宋朝开国名将铁鞭王呼延赞嫡派子孙,祖籍并州太原今属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武艺高强,杀法骁勇,有万夫不当之勇。因其善使两条水磨八棱钢鞭,故人称“双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时,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应“天威星”,为梁山第八名好汉,又被封为“马军五虎将”之第四员。梁山受招安后,随宋江征讨辽国、王庆、田虎、方腊,多建功勋。班师回朝后,呼延灼被封为御营兵马指挥使。后来率领大军,打败了金兀术四太子。
这样的人物显然让宁采臣吃惊不小。
是,宋朝是有水泊梁山,是有梁山起义,但是这呼延灼可是小说中的人物。历史上是没有此人的,只有呼延绰。
“将军之名可是灼烧之灼”
“正是。你可认得于我”呼延灼感兴趣道。
“闻将军是开国功臣铁鞭王之后,似将军这等名将,才是朝庭真正的支柱。”
又一个虚假人物出现,宁采臣尽量保持着平静。
只是呼延灼不比呼延绰。呼延灼在华夏只是员上将,可是在日本,却被尊为军神。
宋靖康之乱,国难当头,金兵南犯。建炎3年宋高宗赵构为避追兵辗转至海盐,那时八十岁高龄的呼延灼也隐居海盐,将军老当益壮,英姿飒爽,手握双鞭奉昭赴海盐西门御敌,将军先斩金将杜充后战主将金兀术,终因吊桥年久朽烂,马陷前蹄,将军壮志成仁,可歌可泣。现在海盐人民为了纪念呼延灼老将军为他筑了塑像,威风凛凛立在街头。后来,又有呼延灼将军掉到水里的两条钢鞭的神话传说:有一年大旱附近的河都干枯了,只有西门吊桥下面的水始终很满,每天清早人们常见两条大黑鱼从水低浮到水面,据说这是呼延灼的两条钢鞭化为助民的两条“乌龙”。
如此人物,没上前要签名,已是养气到家了。
呼延灼将军进来后,一众武官依身份鱼贯而入。
可惜杭州处江南东路,除了呼延灼再无一名将可引起宁采臣的后世记忆。更多的却是羸弱不堪,不是过瘦,就是过于肥胖。宁采臣甚至怀疑他们连刀剑都拿不动。
卷四:序战三江感言
更新时间:201261715:35:10本章字数:586
同人类小说本就难说,虽说有了具体形象,降低了人物塑造的难度,但同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白素贞,怎么写,都会有争议。
能到这一步,要感谢主编悟道,以及责编小阵的帮助。
不过这本书,我最想谢的却是另一位编辑笛。
当时连写坏两本书,完全不知道要写什么,正打算不写了,过一段时间再讲。无聊时,翻看qq好友,正好看到笛的qq签名,上面写着的正是她对一种修真小说言出法随神通的想法,看了之后,大感兴趣,于是字之神通有了,从白蛇传开始写了出来
不过这书一开始,并不为编辑看中。写了审,审了写,一直都不过。最后还是平静了心态,全当写着玩,反正又不是职业作家。
也是责编小阵指点,先上传看看。总归是写出来了,放着只写给自己看,可惜了。
谢谢谢谢你们
三江了,也算混个人气吧閣
卷四:序战第125章、文武
更新时间:201261721:43:42本章字数:3831
宁采臣不知道由于他对这个名将军神的敬仰之情,使得他在军将之间,名声极好。
在文贵武贱的制度下,兵将们哪一个不油滑得很。察言观色的眼力劲,文人都不是对手。
一个人看他们兵将是不是真实感情,看一眼,他们便心中有数。
“宁相公客气,这马上打天下,治天下还是要靠你们。”
这话说的,有些拍马屁的味道。一方军将,拍一小小秀的马屁,真真是无比可笑可这样可笑的事,确实发生了。
也难怪,谁让这个朝代能看重的文官太少呢敬重的,更是一个都无。
现在有了个宁采臣,对他们兵将是真的尊敬。这关系便值得维系下去,今后也会是道人脉。若做了官,那就更好了。最好是户部,这样一来每年的钱粮也会好要不少。
“将军客气民不治而治。”这是黄老之说,讲的是百姓无须他人治理,自己就能管好自己,反倒是官越多,百姓越困苦,天下越黑暗。
“而天下久未平矣,正需要将军们支撑天下。”
宁采臣说的是事实,辽与西夏,哪一年不是来宋境打草谷。听说今年过年时都来了。
冬季不伐。冬天,一般是不会开战的。但是冬天却是抢劫的好季节。
汉人重视春节,到了过年一年的收入多数会拿出来花销,置办了年货,正等到过年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