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491:《时代》(2 / 2)
“谈到表演,杰米·福克斯并非最初的首选。您坚持启用他,是否冒着巨大的风险?毕竟,威尔·史密斯似乎是更‘安全’的选项。”
“风险始终存在。”王盛淡然一笑,“但我相信判断。杰米身上有一种被生活打磨过的质感,一种内在的韧性,这与克里斯·加德纳的角色高度契合。演员与角色的灵魂共振,远比名气大小更重要。结果证明,他的表演征服了观众。”
詹姆斯·曼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更广阔的维度:“让我们回顾一下您令人惊叹的好莱坞轨迹。《功夫足球》,一部香港喜剧,在北美斩获近亿美元;《博物馆奇妙夜》,全球票房超四亿;《电锯惊魂》,成本与回报比堪称奇迹;现在又是《当幸福来敲门》。
您的成功模式似乎无法被简单归类。您如何定义自己在好莱坞的角色?导演?制片人?战略家?还是……征服者?”
最后一个词,他用了“queror”,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
王盛闻言,轻轻摇头,语气依旧平稳:“我不是征服者,曼先生。好莱坞也不是需要被征服的城池。我更愿意将自己视为一座桥梁,一个连接东西方市场、资本和文化的‘链接器’。
我带来东方的故事、视角和资本,也学习并运用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全球渠道。我们是在共同创造价值,满足不同市场观众的需求。”
“链接器……”詹姆斯·曼玩味着这个词,“一个非常有趣的定义。那么,作为‘链接器’,您如何看待您身后的中国市场?它在这场全球电影格局的演变中,扮演什么角色?”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时代》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王盛最为好奇的一点。
“中国电影市场……”
王盛缓缓说道,每一个字都清晰而有力:“就像一艘刚刚启航的巨轮。它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量,以及日益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
目前,它或许还在适应远洋的规则,调试自身的引擎,但它的体量和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他转回头,直视詹姆斯·曼:“它不会是任何市场的附庸,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被动的内容输入地。未来,它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产出地和资本输出地。
我的公司,盛影传媒,正在国内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市场化改革。我们上市在即,目标就是打造一艘能够经得起风浪、并能驶向全球的中国电影旗舰。”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五年,或者十年。但趋势不可逆转。好莱坞需要学会的,不是如何‘教育’或‘俯视’这个市场,而是如何与它平等对话,找到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而我,恰好在两边都拥有一些资源和理解,可以加速这个过程。”
“所以,您是在为未来的中美电影合作,或者说竞争,制定规则?”詹姆斯·曼敏锐地抓住了核心。
“规则是由市场、由实力、由共同利益决定的,不是由某个人制定的。”
王盛语气平淡道:“我只是一个实践者,一个先行者。我用成功的合作案例——《博物馆》、《电锯》、《幸福》,以及即将到来的《间谍过家家》、《暮光之城》——来证明这种新模式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他提到了未来的项目,语气平常,却让詹姆斯·曼精神一振。
“《暮光之城》,您坚持启用中国演员范小姐作为女主角,这是否是您将中国元素更深层次植入好莱坞主流类型片的一次大胆尝试?”
“范是一位极具天赋和职业精神的演员,她适合那个角色。”
王盛首先肯定了范小胖本人,“至于‘中国元素’,我更倾向于称之为‘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融合’。电影是世界的,观众也是世界的。
为什么女主角不能是华裔?
这本身就是一种打破刻板印象的进步。我相信,一个优秀的故事,配上合适的演员,能够被全球观众所接受。”
专访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詹姆斯·曼的问题涵盖了他的创业史、对中美电影产业差异的洞察、对技术变革(如数字电影)的看法,甚至略微触及了他复杂的个人生活与商业帝国之间的关系。
王盛的回答始终冷静、清晰、富有逻辑,时而展现锋芒,时而圆融通透。
他既不刻意掩饰自己的商业野心,也毫不避讳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坚定看好。
他展现出的,是一个兼具东方智慧与西方商业头脑,深谙好莱坞规则却又保持独立性的新型电影大亨形象。
最后,詹姆斯·曼合上笔记本,提出了一个近乎结论性的问题:“王先生,如果《时代》周刊下一期的封面,是您的肖像,标题您希望是什么?或者您认为,什么词汇能够概括您和您所代表的这一切?”
“标题不重要,曼先生。”
王盛的声音平静而有力:“重要的是,时代正在改变。而我和盛影,恰好处在这个变革的潮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