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504章 502:打熬经骨

第504章 502:打熬经骨(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魔都证券交易所的锣声余韵,终于在2004年的新年钟声里渐渐消散。

随之平息的,还有那场因王盛登顶首富和盛影传媒巨额融资而引发的舆论风暴。

《功夫》的票房走势,成了最有力的回应。

跨年、元旦结束后,上映28天的《功夫》,其全国总票房已突破3.5亿大关,最终落点预计将在4亿至4.5亿之间,毫无悬念地锁定了2003年度的票房冠军,也将同期所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海外票房也颇为亮眼。

北美方面,因为新线影业在岁末假日档上映了《间谍过家家》的原因,《功夫》在北美的发行,被延迟到了2004年3月份。

全球发行这块,主要是东亚的几个国家在发力,《功夫》在日、韩、新、马等东亚国家、地区皆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全球票房已突破七千万美元。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比任何公关辞令都更具说服力。

……

与此同时,几份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官方大报接连发表评论员文章,肯定文化体制改革成果,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勇于探索,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做贡献。

虽未直接点名,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为盛影、为王盛“定调”。

那些关于“泡沫论”、“垄断论”的杂音,在主流声音的定调和实实在在的票房成绩面前,暂时偃旗息鼓。

压力并未消失,只是从台前的喧嚣,转为了幕下的暗流。

……

站在2004年的岁首,盛影传媒这艘刚刚驶入资本深海的巨轮,需要一张清晰且坚实的航海图。

一、渠道下沉:百城百院与数字试点

院线终端,作为连接内容与观众的直接桥梁,始终是王盛战略版图中的重中之重。

进入2004年,盛影传媒依托“中影盛世院线”平台,启动了雄心勃勃的“百城百院”扩张计划。

该计划目标明确:在一年时间内,于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一百个具备较强消费潜力的地级市或重要县级市(涵盖东部沿海经济强市、中西部省会副中心城市及人口大市),投资建设或改造升级一百家高标准、多厅现代化影院。

每家影院严格规定不低于六个影厅的标准,预计新增银幕总数将超过600块。

此举旨在将优质的影院观影体验深入更广阔的市场腹地,完成从一线城市绝对主导到一二三线城市全面开花的渠道下沉,极大拓展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与边界。

在技术路线上,王盛展现了一贯的审慎与远见。尽管数字放映技术已初露锋芒,但其高昂的成本(主要依赖进口的比利时巴可Bar、美国科视Christie等品牌数字放映机)、尚不完善的技术标准以及片源供应,在2004年初仍处于市场培育期。

因此,“百城百院”计划明确以技术成熟、片源丰富的胶片放映系统为主力。

同时,为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盛影选择在京城、魔都、羊城、鹏城这四个最具消费能力和接受度的超一线城市,进行小范围的数字影厅试点。

这些试点影厅不仅用于测试数字放映设备的稳定性、观众接受度,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公司自身的数字影院运营和维护团队,积累经验,静待数字电影技术成本下降和市场爆发的时间窗口。

这一务实且富有前瞻性的策略,确保了盛影在渠道扩张上的高效与安全,既避免了在技术不成熟期盲目投入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又为未来全面转向数字放映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二、工业基石:中北盛数字电影基地的宏图

相较于院线扩张的稳步推进,在电影工业最核心的制片环节,王盛则规划了一幅更为宏大的蓝图——联合中影集团,在怀柔分期建设“中国北影盛世数字电影基地”(简称“中北盛数字电影基地”)。

此命名本身就蕴含深意,“中”(中影集团)、“北”(北影制片基地)、“盛”(盛影传媒)三字融合,象征着国有资本与民营龙头在电影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深度捆绑与利益协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