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501:感谢国家,感谢(1 / 2)
……
2003年12月末的京城,寒风凛冽,但位于复兴门外大街2号的总局大楼内,一场关乎中国电影产业未来格局的会议,正悄然进行。
会议室内的气氛庄重而严肃,与窗外冬日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足以决定中国文化产业走向的关键人物。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座谈会,而是一次具有战略定调意义的“协同发展研讨会”。
参会方阵容,清晰地标示了此次会议的层级与分量:
主管部门方面:总局的主要领导、分管电影事业的副局长及相关司局负责人自然是核心。
此外,虽然名目上不便直接出现,但宣传系统的重要意图透过总局的领导和个别列席人员得以贯彻。文化部相关司局的负责人亦在座,涉及文化产业政策扶持与规划。
国有资本代表: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坪率领班子成员出席。作为盛影传媒的战略投资者和国有资本代表,中影集团不仅是股东,更是政策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老韩刚转正不久。
民营资本标杆:盛影传媒集团董事长王盛,作为此次会议的特殊受邀者,也是被“审视”和“赋能”的核心对象。
此外,财政部文资办、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司亦有司局级干部列席,涉及国有文化资产监管、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审批与资金支持。
会议的核心议题,正是围绕盛影传媒IPO募集的那57亿巨资如何“用好”、“用对”,以及盛影集团在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
总局的领导率先开场,语气沉稳而有力:“首先,祝贺盛影传媒成功上市,这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标志着民营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走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电影第一股’的意义,不在于融资多少,而在于它探索了一条路,树立了一个标杆。”
话锋随即一转,指向核心:“也正因为是‘第一股’,是‘标杆’,社会关注度高,责任也重大。募集资金近57亿,这在文化产业领域是空前的。
这笔钱,是广大投资者对盛影的信任,更是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信心的体现。
如何确保这笔钱真正用于推动产业升级、繁荣内容创作、夯实工业基础,而不是脱实向虚,或者无序扩张,需要我们共同谋划,加强引导和监督。”
领导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王盛身上:“王盛同志,盛影是从市场化浪潮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成绩有目共睹。
今天这个会,就是想听听你的想法,也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把这笔钱用好,把盛影这个‘蛋糕’做得更大、更实,真正起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王盛深知,这一刻至关重要。他面前坐着的,不仅是监管者,更是掌握着政策资源、能够为他“做实”那四百亿梦幻市值提供关键支持的“国家队”。
这笔57亿的资金,看似由他支配,实则每一笔重大投向,都需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战略方向,并接受来自国资股东(中影集团)、证监会、财政部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从容开口,语气恭敬而不失自信:“感谢各位领导的信任和指导。盛影传媒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的机遇,离不开各级领导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也离不开像韩董这样的前辈提携。
我和我的团队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盛影的暂时领先和资本市场的高估值,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是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浪潮把我们推到了这个位置。”
他首先明确了政治立场和财富来源的认识,这是安身立命之本。
接着,他拿出了精心准备的资金使用规划方案:
“关于募集资金的用途,我们初步规划,主要投向三个领域,旨在夯实基础、布局未来,绝不好高骛远,更不会脱实向虚。”
“第一,约20亿元,用于电影工业基础设施与技术升级。这其中,重点是与中影集团合作,在京郊或符合条件的地区,共同规划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数字电影拍摄与后期制作基地。
这不仅是为盛影自身的项目服务,更旨在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国内外优质制作资源,提升中国电影整体的工业化水平。
同时,加大对‘盛影视觉特效’的投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培训体系,落实与迪士尼合作中培养的人才,真正掌握数字电影时代的核心技术。”
这部分投入重、回报周期长,但战略意义巨大,是向领导们展示其立足长远的决心。
“第二,约25亿元,用于院线终端的现代化改造与战略性扩张。
当前影院建设虽快,但良莠不齐,尤其是数字化银幕比例还很低。
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中影盛世院线’旗下影院的数字放映系统普及和在新兴城市、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标准多厅影院建设。
目标是未来五年内,将旗下数字银幕占比提升至60%以上,进一步巩固渠道优势,并带动电影消费下沉。”
院线是现金流保障,也是贴近民生、落实文化惠民的重要阵地,此投向符合政策鼓励方向。
“第三,约12亿元,用于影视剧内容制作与版权储备。”
王盛顿了顿,这一点他需要更巧妙的阐述,“内容创作是根本,但我们意识到,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投入制片,风险高且资金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因此,在内容板块,我们计划转变思路,更多发挥上市公司的平台优势和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