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505章 503:更迭

第505章 503:更迭(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2004年1月的京城,朔风凛冽,但弥漫在盛影传媒总部京信大厦内的,却是一种大局已定后的温煦与平静。

新年伊始,那份经由高层研讨会“定调”的宏伟蓝图,已然成为公司上下共同遵循的圭臬。

王盛用上市出让的股权,不仅换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更关键的是,换来了“国家队”的深度绑定与明确支持,以及一段时期内无人能撼动的市场主导地位。

这不再是野蛮生长时的合纵连横,而是以产业发展和市场规模,倒逼整个电影体系话语权的更迭。

一种无声的变革正在发生:曾经被某些圈层奉若圭臬的、以谄媚西方审美和价值观为潜规则的“冲奖片”路径,在主流商业市场骤然失温。

张亿某《英雄》的挫败,不仅仅是商业竞争的失败,更是一个标志——那种试图复刻《卧虎藏龙》模式,以奇观化、符号化的“东方想象”去叩击国际奖项大门的叙事,在中国本土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面前,开始失灵。

王盛并未公开抨击任何特定导演或作品,但他一手打造的盛影系,用《博物馆奇妙夜》的文化自信输出,用《功夫》的本土化类型革新,用《人在囧途》等片的现实温度,清晰地勾勒出另一种可能,另一种更受本土观众欢迎的“华语电影”样貌。

他不需要去争夺旧有的话语权,他直接定义了新的赛场和规则。

当然,他也没有放弃奖项方面的布局,而是试图重构其规则。

霍健起、张扬等导演,连同盛影体系内支持的一批新生代电影人,正被鼓励在扎根现实、深挖本土人文底蕴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探索。

他们的作品,如霍健起筹备中的、聚焦当代都市人精神困境的新片,以及张扬深入西南边地记录的少数民族变迁史诗,其出发点不再是揣摩“电影节评委喜欢什么”,而是“我们想表达什么”、“这片土地上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这种由内而外的创作驱动力,旨在倒逼内地电影奖项的评价体系,使其不得不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与社会连接,而非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统战价值”或“异域风情”的展示功能。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王盛手握资本、渠道和内容生产三大权柄,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整一代,甚至未来数代观众对电影审美的认知。

在无数个像林晓月和张恒这样的年轻观众心中,“好看的电影”首先得是能打动他们、与他们生活产生共鸣的电影,是技术过硬、叙事流畅、情感真挚的电影,而非那些顶着“艺术”光环却晦涩难懂,或是为了外奖而刻意营造疏离感的作品。

他正在塑造的,是一种基于文化自信与市场检验的“华语电影主体性”。

宏大叙事之下,王盛又进入了“咸鱼”状态。

公司的庞大机器正按照既定战略高效运转。

每日需要他过目的,多是战略级的决策文件,具体事务则由李婷婷带领的秘书办,协调各事业部处理。

秘书办、或者说公司哥们,都今时不同往日,不仅从京城衙门、甚至从一些部委借调来了一批实习生,或是聘用了若干顾问。

盛影传媒在上面的视角中,完全是透明的,不论是财富数量、还是员工数量、亦或是宏大布局。

至于王盛个人,他持有的盛影股份,据韩三坪传达的消息规定,只能卖给国有资本。

之所以有这么条规定,除了电影产业、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外,撑起盛影梦幻般市值的大头资本,基本都是国家队。

除了这点外,王盛身边还多了两名轮班的“大内高手”,贴身保护。

……

时间缓缓而过。

一月中旬某个清晨,京城天色刚蒙蒙亮,冬日的朝阳尚未带来多少暖意。

王盛放在床头柜上的卫星电话响了,特殊的铃声提示这是来自海外的加密线路。

他揉了揉眉心,看了眼窗外灰蓝色的天际,算了下时差,此刻的洛杉矶应该是下午时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