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513:我的规矩就是规矩(2 / 2)
王盛的声音平稳有力,透过麦克风传遍会议室:“《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为我们所有电影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盛影传媒的成功上市,离不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创造的良好环境,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引导。”
他先是定了调子,表明立场。
随即,话锋一转,进入了实质内容。
“关于如何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推动产业发展,各位同仁一定有很多高见。在此,我想结合盛影这些年的探索,着重谈一谈我个人关于电影创作原则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他刻意放缓了语速,确保每个字都能清晰地被接收。
“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拥抱资本、追求票房的同时,我们这些内容生产者,必须心里有杆秤,守住几条底线,立下几条规矩。这既是对投资人、对观众负责,也是对中国电影的未来负责。”
“第一,文化自信是根基,而非口号。”
王盛竖起一根手指:“我们的电影,首先要服务的是中国人民,要讲述的是能引发中国人共鸣的故事。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闭门造车。
恰恰相反,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敢于用世界通行的电影语言,讲述我们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博物馆奇妙夜》我们用了好莱坞的叙事外壳,但内核是中国的历史文物和天人感应思想;《功夫》融合了港式无厘头,但根子是中国的武侠文化。
那种揣摩西方电影节评委口味,刻意展示落后、阴暗、奇观以换取国际认可的做法,是文化自卑的表现,这条路越走越窄,也与《若干意见》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背道而驰。
我们的创作,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用自信的姿态参与文化交流。”
他这番话,虽然没有点名,但矛头直指前几年某些“冲奖片”的创作倾向,听得张伟平脸色更加难看,因为《英雄》某种程度上也带有这种色彩。
而王忠军等人则若有所思。
“第二,类型化探索与工业化标准是出路。”王盛继续道,竖起第二根手指,“电影是艺术,也是工业。我们不能总指望灵光一现的天才创作。要建立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必须推动类型化探索和建立工业化标准。
盛影这些年,在奇幻、喜剧、动作、现实题材等领域都做了尝试,总结了一套从开发、制作到宣发的流程标准。
这不是扼杀艺术个性,而是为创意提供实现的土壤和保障。
我们需要更多的类型片专家,需要更专业的分工协作,需要像好莱坞那样,即使一个导演临时撂挑子,项目也能依靠成熟的工业体系继续推进。这是做大产业规模的必由之路。”
在座不少靠一两个导演、一两部片子起家的公司老板,闻言暗暗皱眉,这意味着一套更高的准入壁垒和竞争标准。
“第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须统一。”
王盛的声音加重了些,“《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不是一句空话。
我认为,在当下的中国,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必然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够传递真善美,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在囧途》的小人物温情,《当幸福来敲门》的奋斗精神,甚至《功夫》里对善良的坚守,都是其商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反之,那些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渲染暴力色情、或者价值观混乱的作品,或许能一时得利,但绝不可能成为经典,也必然会被市场和观众抛弃。
我们掌握着发声的渠道,就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他环视全场,目光锐利:“所以,在我的公司,立项审查第一条,就是价值观导向。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不能给观众带来积极影响的本子,利润再高,我也不做。这,就是我王盛立下的规矩。”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王盛的话,与其说是分享体会,不如说是在给整个行业立规矩、定标准。
他凭借着盛影无人能及的商业成功和市场地位,将“文化自信”、“工业化”、“社会效益”这些概念,与自己强绑定,并将其提升到了行业准则的高度。
你可以不认同他的霸道,但你无法忽视他制定的游戏规则。
因为他是目前唯一的胜利者,他的模式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也被上层所认可。
后续的发言环节,其他企业家无论是真心附和,还是被迫表态,都或多或少地围绕着王盛提出的这几个原则展开讨论或补充。
会议的气氛,始终被那位年轻的“霸王”牢牢主导着。
所有人都明白,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真的来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