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515:上影集团的敬畏(2 / 2)
王盛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回应道:“任董太客气了,合作共赢是基础。中国电影走出去,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上影有深厚的底蕴和人才储备,未来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
这时,会议正式开始。
主持会议的依旧是总局分管电影事业的副局长。
他环视全场,目光在王盛身上略有停留,随即开始了引导性发言。
内容与昨日大同小异,依旧是强调《若干意见》的重要性,阐述当前电影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国有电影集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在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
不同的是,今天的发言更侧重于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态属性以及在构建现代化电影工业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发言完毕,照例是与会代表发言。
几位大型国有电影集团的负责人依次发言,内容多是结合自身情况,谈如何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如何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打造精品力作等等。
发言大多中规中矩,符合身份,强调责任与担当,但也隐约透露出面对市场竞争,尤其是面对盛影这样庞然大物时的压力与焦虑。
轮到王盛发言时,会议室内的气氛明显更加专注。
所有人都想听听,这位唯一在场的“局外人”,这位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年轻人,对国有电影集团的未来发展有何高见。
王盛清了清嗓子,面对一众国企老总,他的姿态不卑不亢,语气平和而笃定。
“感谢总局领导和各位国企同仁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列席学习。”
他开场依旧谦逊,“昨天在民营座谈会上,我谈了一些关于创作原则的粗浅看法。今天面对各位中国电影产业的‘国家队’主力,我想换个角度,谈一谈在《若干意见》指引下,国有电影集团与民营资本如何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健康繁荣的电影产业新生态。”
这个切入点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首先,我认为,‘国家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深厚的产业根基、政策资源背书以及对主流价值观的精准把握。”
王盛分析道,“在重大历史题材、现实主义力作、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项目上,国有集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中影集团承担的国庆献礼片、上影集团擅长的都市情感剧、西影的西部题材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电影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他先肯定了国企的价值,让在座的老总们脸色稍霁。
“而像盛影这样的民营资本,优势则在于市场敏感度、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在类型化探索和工业化制作上的经验,以及……初步搭建的国际合作与发行网络。”
他话锋一转,“《当幸福来敲门》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上影提供了品牌支持和国内资源,我们带来了项目创意、国际制片经验以及与迪士尼的合作渠道。
最终,项目成功了,各方都获益,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中国电影整体的国际能见度。”
他以此为例,引申开来:“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合作模式可以更加多元化。不仅仅是简单的项目合资,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
“第一,产业链分工协作。国有集团可以更专注于把握导向、孵化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题材、管理庞大的制片基地和固定资产;而民营资本可以更专注于市场前沿的类型开发、技术创新、精准营销和后产品开发。大家各展所长,避免同质化竞争。”
“第二,资本层面深度绑定。类似于中影集团投资盛影的模式,其他国有集团也可以考虑与头部民营公司建立股权层面的合作关系。这不仅是资金的支持,更是理念、资源和风险的共担,能够形成更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第三,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国有集团凭借其官方背景,在政府间文化交流、官方选送参展等方面有优势;民营资本则在商业发行、海外合作制片上更为灵活。两者结合,可以形成‘官方推动、商业运作’的中国电影出海新范式。”
王盛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韩三坪和任中伦身上:“我相信,只要‘国家队’和‘民营队’能够消除隔阂,真诚合作,找准各自的定位,形成合力,就一定能够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实现《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宏伟目标,不仅在国内市场繁荣壮大,更能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的发言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成功案例基础上的战略构想,既指出了国企的优势与不足,也明确了民营资本的角色与价值,更描绘了一幅协同发展的蓝图。
会议室内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了颇为热烈的掌声。
王盛成功了,那他说什么都有道理,哪怕是放屁,那也是香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