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523:借势者,亦为势(1 / 2)
苏彦韬的表态,意味着谈判的基础已经奠定。
接下来的时间,便是将王盛定下的框架填充上具体的血肉。
助理拿来笔记本电脑,在一旁安静而高效地记录着这场将可能影响未来中美电影交流格局的谈话。
“王董,有您和盛影掌舵,这个电影节的前景瞬间就豁然开朗了。”
苏彦韬先定了调子,随即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份略显粗糙的计划书草案,双手递了过去,“这是我们初步的一些设想,请您过目。细节还不成熟,正好借此机会请您指点方向。”
王盛接过草案,并未立刻翻阅,而是放在手边的茶几上,手指轻轻点着封面,目光平静地看着苏彦韬:“苏先生,先说说你的具体想法。第一届,你打算怎么搭这个台子?”
苏彦韬精神一振,知道展示能力的时刻到了,他清了清嗓子,条理清晰地阐述起来:
“王董,我们初步设想,首届电影节计划在今年秋季,大概11月左右于洛杉矶举行,周期暂定五到七天,主要是为了避开夏季大片扎堆和年底的颁奖季热潮,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窗口期。
场地方面,我们鹰龙可以利用本地资源,接洽几家合适的影院作为主会场和展映场地,比如中国剧院、或者弧光好莱坞影院,它们都极具地标性和专业性。”
王盛微微颔首。
这些场地确实是洛杉矶举办电影活动的首选,苏彦韬在本地资源的把握上还算靠谱。
“活动内容上,我们计划设立几个核心板块。”
苏彦韬继续道:“首先是开幕影片和闭幕影片,这需要重量级的作品压阵。其次是主竞赛单元,我们设想命名为‘金天使奖’,旨在评选年度优秀的中美电影,初步设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等核心奖项,未来可以考虑增设最佳合拍片等奖项。”
他一边说,一边观察王盛的反应,见对方没有打断,便放心说下去。
“除了竞赛单元,还会有官方展映单元,集中展示本年度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和艺术影片。
我们还计划设置电影市场,为中美电影公司、制片人提供项目洽谈、版权交易的平台。
此外,电影论坛也是重中之重,邀请两国电影产业的领军人物、导演、编剧、技术专家,就行业热点、前沿技术、合作模式等进行深度对话。”
王盛听着,这些架构算是中规中矩,是一个国际电影节的标配。
他插话问道:“评审机制呢?如何保证奖项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我们计划组建一个国际化的评审团。”
苏彦韬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主席希望能邀请到一位在两国乃至全球都有影响力的电影大师担任,评审团成员则由中美两国的知名导演、演员、编剧、评论家共同组成,力求视角多元、评价公正。当然,最终名单还需王董您来把关。”
他很自然地将最终决定权交还给了王盛。
王盛不置可否,转而问道:“特色呢?如果只是照搬其他电影节的模式,我们何必另起炉灶?如何体现出‘中美’这个核心,以及我们独特的价值和视角?”
这个问题切中了要害。
苏彦韬略微沉吟,随即提出了几个更具针对性的设想:
“王董高见。我们确实需要差异化竞争。我初步有几个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设立‘中国电影新力量’单元,专门聚焦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处女作或第二部作品,为他们提供国际展示的窗口。
第二,策划‘好莱坞大师班’系列,邀请好莱坞一线的导演、制片、特效大师等,分享工业经验和创作心得,这对中国电影人会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第三,也是我个人觉得很有意义的一点,可以设置一个‘中美电影文化交流贡献奖’,颁发给为促进两国电影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机构。”
说到这里,苏彦韬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措辞,然后才带着一丝试探说道:“另外,我们或许可以在展映单元的选择上,适当倾斜一些资源,关注那些能深刻反映两国社会现实、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
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毕竟,真正的交流,在于相互了解真实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