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71章 名士投帖,结交渐广阔

第71章 名士投帖,结交渐广阔(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张诚被发配充军的消息,

如同在沭阳这潭表面平静、

内里暗流涌动的水中投下了一块巨石,

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冲刷着城内的势力格局。

往日里与张家走动频繁、

甚至有些依附关系的乡绅富户,

此刻都紧闭门户,讳莫如深,

生怕被那“教子无方、纵火行凶”的污名溅上一星半点。

而更多的人,则将目光投向了西街那座曾经破败、

如今却因一人而光耀门楣的苏家老宅。

府试案首、道试案首,

连中小二元的“小三元”功名,

已足以让苏惟瑾成为沭阳乃至淮安府青年士子中的翘楚。

更遑论他智斗张家、撕毁卖身契、

乃至引得恶少伏法的种种事迹,

经过市井传扬、说书人加工,

早已带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于是,苏家那扇新修葺过的木门,

一时间竟显得有些局促起来。

“少爷,少爷!又…又来了!”

书童阿奇(原七叔公家)抱着一摞泥金名帖,

气喘吁吁地跑进书房,

脸上又是兴奋又是惶恐。

“东城李老爷家的,南街赵员外府的,

还有…还有县学训导(副教谕)周先生遣人送来的请柬!”

苏惟瑾正临窗练字,闻言笔锋未停,

一篇馆阁体小楷写得匀整静气,

仿佛门外那纷至沓来的喧嚣与他无关。

直至最后一笔落下,他才搁下笔,

拿起旁边温热的湿毛巾擦了擦手。

“慌什么。”

他声音平静,目光扫过阿奇怀中那摞制作精良的帖柬。

“都登记在册,按送来时辰和主人身份分门别类放好。”

“啊?哦…是,少爷。”

阿奇连忙点头,

小心翼翼地将那名帖放在书案一角,

又忍不住道:

“可是…好多都是以前咱们踮着脚都够不上的老爷们…都等着回话呢。”

苏惟瑾自然明白这些“投帖”的意义。

在这嘉靖元年,科举功名就是一张最硬的通行证,

尤其对他这般毫无根基的寒门子弟而言。

“小三元”的光环足以撬开许多原本紧闭的门扉。

这是社会地位最直观的体现,亦是构建人脉网络的起点。

但他更清楚,

并非所有的橄榄枝都值得接,

所有的宴席都无害。

张家虽倒,这沭阳城乃至大明官场,水深着呢。

超频大脑无声运转,

将送来名帖的人家与其背景、风评、

可能的目的逐一关联分析。

“李老爷家与张家有旧怨,

此乃借势泄愤,或可一见,

但需保持距离。”

“赵员外是县里有名的墙头草,

酒肉朋友,无益亦无害,可暂敷衍。”

“周训导…此乃正经师长辈,

提点学问前程,必须郑重回帖,亲自拜访。”

他心思电转,面上却不露分毫,

只对阿奇道:“去请七叔公过来一趟。”

七叔公如今是族里主事人,

更是经历过风雨的老人精,

对这些乡绅名流的路数门清。

有他把关,苏惟瑾能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很快,七叔公拄着枣木棍来了,

听完苏惟瑾的打算,

浑浊的老眼里闪过欣慰与赞赏:

“瑾哥儿,你做得对。

如今你身份不同了,

不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小九。

这些人,有的真心结交,

有的趋炎附势,有的甚至包藏祸心,想借你的名头行事。

咱们苏家底子薄,经不起折腾,务必擦亮眼睛。”

爷孙俩对着名帖琢磨了半晌,

最终只挑出了三四份:

县学周训导、城中素有清名的致仕刘老翰林,

以及两位家风颇正、子弟亦在读书的乡绅。

“就先这几家吧。”

七叔公拍板。

“回帖要谦逊有礼,不失秀才体面,

也别让人小瞧了咱寒门气节。

老夫陪你一同去周训导和刘老翰林府上。”

接下来的日子,苏惟瑾便在这有限的社交活动中忙碌起来。

拜访周训导时,他执弟子礼甚恭,

言谈间只请教经义文章,

对城中纷扰一概不提,

引得周训导频频颔首,

直夸他“少年老成,学业精进,未来可期”。

而拜访城东刘老翰林府邸时,

则又是另一番光景。

刘府门庭并不特别显赫,

却自有一股书香沉淀的清贵之气。

老翰林致仕多年,门生故旧却遍布朝野地方,

乃是沭阳真正意义上的清流领袖、士林标杆。

此前诗会,苏惟瑾虽以“张诚奴仆”的身份惊鸿一现,

但其才华恐怕早已被这位目光如炬的老者窥见一二。

此次苏惟瑾以新晋秀才身份正式投帖拜见,意义自然不同。

刘老翰林并未大摆筵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