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71章 名士投帖,结交渐广阔

第71章 名士投帖,结交渐广阔(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只在内书房接待了他和七叔公。

老者精神矍铄,谈吐风趣,

问了苏惟瑾的学业,

又聊起些经史典故、朝野轶闻,

看似闲谈,实则处处考校学问见识。

苏惟瑾超频大脑全力运转,

应对从容,不仅对经义对答如流,

偶尔谈及时政,也能引经据典,

发表一二不失谨慎却颇有见地的看法,

既不显得激进,又透出远超年龄的沉稳与洞察。

“哦?惟瑾也关注东南倭患之事?”

刘老翰林捻须问道,

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这并非寻常秀才会关心的话题。

苏惟瑾微微躬身:

“学生不敢妄议军国大事。

只是近来读了些杂书,

见邸报零星提及沿海百姓困苦,

心生感慨。

觉王学先生‘知行合一’之论,

于练兵御侮或有益处,

只是不知朝廷如今作何想。”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嘉靖初年正是热点的“心学”与“理学”之争,

并隐约点出自己对朝堂风向并非一无所知。

刘老翰林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想不到你于僻壤之地,

竟有这般见识。

如今圣天子在位,锐意革新,

朝中诸公于理学、心学乃至实务之学,

确是颇有争论…罢了,

此事不提也罢。

你既用心举业,又兼有实学之思,

甚好,甚好。”

谈话气氛越发融洽。

临别时,刘老翰林竟亲自将苏惟瑾送到书房门口,

还赠了他一套自己批注过的《大学衍义》,勉励他继续进学。

这一举动,意义非凡。

消息很快传开,沭阳士林顿时明白:

苏惟瑾这小子,不仅功名硬扎,

更是得了刘老翰林的青眼!

这已不仅仅是“秀才相公”,

而是真正入了清流名士法眼的“后起之秀”!

于是,原本还有些观望的、自持身份的士绅名流,

投帖愈发殷勤起来。

苏惟瑾依旧保持着谨慎的选择,

但交际的圈子,终究是不可避免地、稳步地拓宽了。

在一次由刘老翰林做东的小型文会上,

苏惟瑾再次遇到了赵文萱之父,

县学教谕赵明远。

赵明远的态度比之上次诗会时,

更多了几分郑重与亲和。

“玉衡近日声名鹊起,可喜可贺。”

赵明远捋须微笑,“小女文萱归家后,亦常盛赞世侄才思敏捷,非池中之物啊。”

苏惟瑾连忙谦谢:“老师过誉,赵小姐谬赞,学生愧不敢当。

学生侥幸进学,诸多道理还需向前辈们请教。”

他应对得体,既承了情,又不失分寸,

目光坦然,并未因对方提及闺中女子而有丝毫局促失态。

赵明远见状,眼中笑意更深,

与他多聊了几句学问文章,

临别时似不经意般提道:

“听闻世侄与府衙刑房的陈书吏也有过一面之缘?

陈兄办事老练,于府衙旧例颇熟,

世侄日后若赴府学或参与乡试,

有何不解之处,或可向他请教。”

这话似是提点,又似暗示着更深层次的人脉关联。

苏惟瑾心领神会,郑重道谢。

他也借这些场合,

看似随意地向那些见多识广的士绅、

乃至刘老翰林请教更多关于朝堂格局、

科举深层规则乃至各省学政、

主考官的偏好风气。

超频大脑如饥似渴地吸收、分析、

存储着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信息,

为他勾勒出一幅愈发清晰的“大明晋升路线图”。

这一日,他从一场文宴归来,

天色已晚。

阿奇提着灯笼在前引路,

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行至僻静处,却见一人影躇躇独行,

形单影只,竟是那孙志远。

孙志远也瞧见了他们,

脸色在昏暗的灯光下变了几变,

最终低下头,加快脚步,

几乎是仓皇地从另一条巷子拐走了,

全然不见了往日趾高气扬的模样。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于此可见一斑。

苏惟瑾并未驻足,心中亦无多少波澜。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撕毁卖身契是斩断过去,

扳倒张家是立威除障,

而如今这渐渐广阔的结交,

才是真正踏上仕途经济的起点。

前路漫长,但他脚步沉稳,目光已然望向更远处。

沭阳城这点波澜,已渐渐容纳不下他的野心与格局了。

狂飙之路,始于足下,

亦始于这纷至沓来的名帖与交错碰撞的酒杯之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