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2 / 2)
……
襄平城外三十里的官道旁,密林葱郁。清将粘得力手持金锤藏于树下,目光如鹰隼般紧盯道路。天色渐明,官道上却始终空无一人。
**,汉军怎么没追来?粘得力一脸不耐,虬髯颤动着焦躁,低声咒骂。
副将望了望泛白的天际,低声道:将军,陛下有令,若天明汉军未至,便即刻撤军。
哼!算南蛮走运……弟兄们,撤!粘得力愤然提起双锤,领着林中埋伏的五千士兵向东疾行,与努尔哈赤会合。
汉军未追?可惜……听完禀报,努尔哈赤长叹一声,眼中满是遗憾。
他沉默片刻,这才回过神来,继续率军向东缓行。此刻他们距襄平城已五十余里,确认后方无追兵后,行军速度便慢了下来。
深夜,昔日作为临时行宫的太守府内灯火通明。伍奎设宴庆功,麾下偏将以上将领尽数赴宴。席间杯盏交错,欢声雷动,主臣尽欢,直至三更方散。
次日午时,伍奎急遣快马召岳飞至襄平议事,同时传令张廷玉入府。简短商议后,伍奎当即任命岳飞为平东将军兼辽州刺史,以岳云、夏鲁奇、杨再兴为副将,张廷玉为别驾从事总理政务,共掌辽州军政大权。
此后月余,十万汉军横扫辽东,将完颜部占据的扶余故土尽数收复。大汉旌旗插遍东北,各族望风归附。
辽州事毕,伍奎率军疾驰蓟城——千里之外的蓟京突发惊天变故,令他夜不能寐,无暇继续用兵。
**第两一月后,伍奎率十万凯旋之师南归蓟京。沿途百姓焚香箪食,蓟京城外更是万人空巷。民众沿官道排出数里,欢呼大将军之声震天动地。
伍奎骑乘象龙马,频频向人群拱手致意。这般亲民姿态引得欢呼愈烈,声浪如潮。
穿过重重人海,伍奎终于踏入大将军府。稍作休整后,立即召集文武议事。
留守蓟京的王猛、范仲淹、张居正等文官,与以许褚为首的武将迅速齐聚大堂。因四平将军皆在外镇守,资历最深的许褚立于武将首位。
伍奎环视众臣,目光最终定格在王猛身上:景略,将急报告知诸位。话音未落,堂内已是一片肃然。
《惊变录》
王猛面容肃穆,环视殿中诸臣,沉声道:诸位,锦衣卫密报,中原局势骤变。曹操荡平徐州,赵匡胤携残部浮海遁走。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群臣先是瞠目结舌,继而面色变幻。有人击掌叹道:难怪主公会放弃一举灭清之机!
殿角铜灯爆出灯花,映得众人面色阴晴不定。伍奎的发迹史众人心知肚明——那是踏着中原世家白骨堆起的功业,其中便有曹氏满门血债。如今曹操坐拥兖徐,虎视冀州,仅一河之隔。若乘虚来犯......
沉默如铁幕般笼罩大殿。
伍奎摩挲着鎏金扶手,忽道:赵匡胤麾下猛将如云,何以败亡若此?
王猛轻抚长须:曹军围困下邳时,郭嘉献水攻之计。泗水倒灌三月,粮仓霉变,军心涣散。
房玄龄突然插话:下邳城坚若磐石,洪水岂能摧之?
外患不足惧,内贼最难防。王猛冷笑,赵光义私开西门,迎曹军入城。
烛影摇晃间,伍奎的拳头在案几上攥出青筋。
节选文本
房玄龄话音未落,伍奎便了然地颔首。赵光义这般背弃同袍的行径,难怪青史留恶名,只怕赵匡胤此刻恨不得将其除之后快。
思及此,伍奎眼中掠过一丝兴味:赵匡胤结局如何?赵光义又是怎样下场?
曹军突袭之下,赵匡胤所部溃不成军。呼延赞、高怀亮战死沙场,赵匡胤仅率三万残部逃出下邳。曹军穷追不舍,双方且战且走至海西县境,最终赵匡胤乘船出海方得脱身。
倒是有趣!想到后世华夏遭受的劫难,伍奎不由期待道:东海之外便是扶桑,但愿天佑赵匡胤能踏上扶桑之地。
那卖主求荣的赵光义,被呼延庆将军一锤毙命!王猛说这话时,眉宇间尽显鄙夷。
堂下顿时喝彩声四起。这些血性男儿最是痛恨此等奸佞之徒,这般结局着实大快人心。
待众人平静,伍奎话锋一转:说说第二桩事。
袁术在寿春僭越称帝,国号仲氏!王猛沉声道出。
满堂文武顿时鸦雀无声,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令所有人如遭雷击。高祖非刘氏不王的誓言犹在耳畔,袁术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即便早知此事,亲耳听闻时伍奎仍感震怒。身为当朝大将军,袁术此举无异于公然挑衅。若非相隔遥远,他恨不得即刻发兵征讨。
刘伯温率先打破沉默:王大人,下官有一事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