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2 / 2)
“才两百万?”
远的嫌弃溢于言表。
“这还少?”
薛仁快崩溃了,现在钱这么好赚?
远前后就花了五分钟研墨挥毫,连笔墨纸砚都是他跑腿买的。
这捞金速度堪比抢劫!
不,抢银行都没这么利索!
“你懂什么,前阵子港岛拍卖行有幅字拍出上亿天价。”
“那是元代管道升的《秋深帖》真迹,而且成交价本身有炒作成分。”
霍文希忍不住插嘴科普。
“古人能卖一亿,我就不行?”
“总您当然行,要是您生在千年前,两亿都不在话下。”
“咳...原来是古代的。”
远顿时讪讪地摸了摸鼻子。
霍文希心中有些不解,远既擅长书法又能作诗,怎会不知管道升是谁。
学长,你问问伯父,价格还能再高些吗?
我肚子里的存货可不少,少说也有六百首。
以后我定会成为华夏文坛的大家,伯父现在收藏我的字,将来万一家里遇到困难,还能拿我的字换些钱应急。
你们家才要破产呢!
学长,我爸妈存款加起来不到二十万,真要破产也无所谓。
朱浩头回见穷人这么理直气壮。
他虽有些不快,还是把远的话转给了父亲。
远,我爸说要当面谈,我把公司地址发给他了。
朱浩有些小心眼,就因一句,方才还叫远哥,现在直接喊大名。
要等多久?微博上很多人想买呢。
等不及就卖给微博上的人呗。
朱浩反将一军。
行吧,看在伯父亲自跑一趟的份上,不然我肯定卖给粉丝。
朱明拿到地址后并未立即前往。
他的传媒公司就在苏州街,顺道先去了京都大学和水木大学。
涂山居士转发的视频下有不少名家评论,朱明认识其中几位,想邀他们一同前往。
这些文坛泰斗平日深居校园,朱明不担心白跑一趟。
他拜访的第一位是曲老,正是那位让涂山居士询问远是否有其他诗作的前辈。
曲老对朱明的造访颇感意外。
他向来不愿与商人往来。
两人相识只因朱明赞助过几届诗词大会。
朱老板怎么有空来看我这老头子?
曲老,刚在涂山居士朋友圈看到您的留言,正巧我认识写《望岳》的那个年轻人。
他说自己还有几百首诗词,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立刻去见见他。不过转念一想,曲老您才是华夏文坛的泰斗,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去指点一下那个年轻人?
曲**微微一笑。
“真有几百首?”
写诗不比写歌,若真是诗兴勃发,一天写几十首也不稀奇。
“您看,我儿子和那孩子是同学,这是他发我的,应该错不了。”
朱明直接翻出和朱浩的聊天记录作证。
“老太婆,晚上别做我的饭了!”
曲老也是个活宝,朝屋里喊了一嗓子,套上鞋、披了件外套就匆匆钻进朱明的车。
“要是回来太晚就别进门了,一把年纪还不安分!”
曲老冲朱明尴尬地笑笑。
“老伴就这脾气,让朱老板见笑了。”
“曲老家庭美满,倒让我想起父母在世时也是这般相处。”
曲老呵呵一笑,没再接话。
可眼见朱明的车没往校外开,他忍不住问道:
“这方向不对吧?”
“曲老,我看赵老、王老和孙老都挺感兴趣,索性把几位都请来一起品评。”
“也行,正好和那几个老家伙聚聚。”
不到半小时,朱明便接齐了三位老教授。
“这首《望岳》确实是神来之笔,但那位小友的其他作品能否保持水准,恐怕难说。”
孙老虽不看好远能持续产出佳作,却也认可他的才华。
“听说这小伙子是人大金融系的大一新生?”
朱明终于找到插话的机会。
“王老,远是华夏人大金融系的,据说还是某地级市的理科髙考状元。”
“这样的苗子居然选金融?如今的孩子眼里只剩钱了。”
远若听见这话,怕是要喊冤——他哪是冲着钱去的?分明是跟着孟君君报的志愿。
几百首诗词中若能出几首与《望岳》比肩的作品,那位年轻人在古诗上的造诣就超越我们了。曲老轻叹道。
作诗讲究天赋,并非勤学苦练就能写出佳作。
朱总,听闻你要收藏那幅书法?
正是,王老。远年仅十八就有如此笔力实属难得。据说这还是他创作的首篇诗作,颇具收藏价值。
确实,朱总经商眼光独到。若远能潜心研习十余载,必成华夏书坛大家。几位长者对远赞誉有加,朱明暗自欣喜。
平日这些前辈连正眼都不愿瞧他,今日却相谈甚欢。
诸位老师,远创办的演艺公司就在楼上。
车辆驶过苏州街,朱明恭敬等候长者们下车,嘱咐司机几句才紧随其后。
曲老刚出电梯便瞥见墙上黄铜铭牌刻着**传媒字样。
朱明面露窘色,早该向朱浩问清公司全称。
年轻人有些别致创意也属正常。孙老打圆场道。朱明赶忙引众人进入办公区。
偌大办公场所仅有霍文希与青霉素乐队数人。远正与薛仁在办公室联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