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烽火锻山河 > 第249章 总部决定推广车间经验

第249章 总部决定推广车间经验(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初冬的太行山脉早已褪去最后一抹秋色,陡峭的山路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寒霜,寒风卷着枯叶呼啸而过,却挡不住一支马队的前行脚步。为首的是一名身着八路军制服的中年男子,面容刚毅,眼神锐利,腰间挎着一把驳壳枪,正是总部派来的军工考察员赵振国科长。他身后跟着三名随行人员,每人都背着沉甸甸的行囊,里面装着图纸、笔记本和测量工具。

“赵科长,前面就是独立团的根据地了,翻过这座山,就能看到军工车间的方向。”带路的独立团通讯员指着前方的山峰说道。

赵振国勒住马缰绳,抬头望去,只见远处的山坳里隐约露出几排简易的房屋,烟囱里冒着淡淡的炊烟,那便是独立团军工车间的所在地。“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山区,还能建起像样的军工车间,李铮这个同志不简单啊。”赵振国感慨道。他此次前来,是受总部委托,专门考察独立团军工车间的生产情况。之前,总部多次收到独立团的战报,提到他们自制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期的烟雾弹,更是受到前线部队的一致好评。

半个多小时后,马队到达了军工车间门口。李铮早已带着吴天浩、陈婉儿、徐小眼等人在门口等候。“赵科长,一路辛苦!欢迎来到独立团军工车间!”李铮快步上前,紧紧握住赵振国的手。

“李主任客气了,早就听说你们车间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不少成绩,我这次是来取经的。”赵振国笑着说道,目光扫过眼前的车间,虽然房屋简陋,但排列整齐,门口的空地上堆放着整齐的钢材和零件,几名工人正在忙碌地搬运物资,透着一股井然有序的气息。

寒暄过后,李铮带着赵振国一行参观车间。首先来到的是土法炼钢炉所在的区域,三座简易的炼钢炉正在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工人们的脸庞。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往炉里添加铁矿砂、焦炭和石灰石,炉口不时喷出耀眼的火星。

“赵科长,这就是我们的土法炼钢炉,虽然设备简陋,但经过多次改进,现在已经能稳定炼出合格的粗钢了。”李铮指着炼钢炉介绍道,“我们用的是‘焖烧法’,通过控制通风量和燃烧时间,让铁矿砂充分还原,炼出的粗钢含碳量稳定在0.4%-0.6%之间,完全能满足武器零件的加工需求。”

赵振国走到炼钢炉旁,仔细观察着炉内的情况,又拿起一块刚炼出的粗钢锭,用手掂了掂,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敲了敲,听着发出的清脆声响,点了点头:“不错,这钢的质地很均匀,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能炼出这样的钢,实属不易。”但他随即又皱起了眉头,“不过,这种土法炼钢的效率怎么样?能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刚开始的时候,一座炼钢炉一天只能炼出两三百公斤钢,现在通过改进炉膛结构和配料比例,一座炉子一天能炼出五百多公斤,三座炉子每月能产粗钢四万多公斤,基本能满足我们车间的生产需求。”李铮回答道,“而且我们还摸索出了‘矿石精选’的方法,用吴博士设计的水选法提高铁矿砂品位,不仅提升了炼钢效率,还改善了钢的质量。”

赵振国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矿石精选?这个方法好,能在源头提升原料质量,值得推广。”他让随行人员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相关的技术参数。

接着,众人来到了武器生产区,这里是模块化生产的核心区域。只见车间里被划分成了多个生产小组,有的负责加工枪管,有的负责制作枪机,有的负责组装弹药,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零件加工完成后,统一送到组装区进行装配。

“赵科长,这就是我们推行的‘模块化生产’。”李铮指着忙碌的工人们介绍道,“我们把武器分解成多个标准化的模块,每个模块由专门的小组负责生产,这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零件的互换性。比如这挺轻机枪,枪管、枪机、弹匣等零件,不管是哪个小组生产的,都能顺利组装在一起,维修的时候也方便更换。”

一名技工正在组装轻机枪,看到赵振国一行,便拿起刚组装好的枪,拉动枪栓,动作流畅,枪身没有丝毫卡顿。“赵科长,您看,这是我们刚组装好的轻机枪,各项性能都达到了实战要求,连续射击150发都不会出现卡壳问题。”技工自豪地说道。

赵振国接过轻机枪,仔细检查了一番,又瞄准远处的靶子试了试手感,说道:“这枪的工艺不错,比我们之前缴获的日军轻机枪还要顺手。模块化生产这个思路很先进,能有效解决分散生产带来的效率低下、零件不通用的问题,非常适合在各根据地推广。”

随后,众人又来到了技工培训区。这里有十几名年轻的学员,正在老技工的指导下练习机床操作和零件加工。有的学员在练习锉削,有的在练习钻孔,有的在学习图纸解读,每个人都学得十分认真。

“赵科长,我们车间不仅注重生产,还重视技工培养。”李铮介绍道,“这些学员都是从部队和根据地群众中选拔出来的,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动手能力。我们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由吴博士、徐师傅和老技工们轮流授课,理论结合实践,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军工生产技能。现在已经有20多名学员顺利结业,成为了车间的骨干力量。”

赵振国走到一名学员身边,看着他加工的零件,问道:“小伙子,学了多久了?现在能独立加工零件了吗?”

那名学员停下手中的活计,敬了个礼,说道:“报告首长,我学了三个月了,现在能独立加工简单的零件,复杂一点的零件还需要师傅指导。”

“不错,三个月就能达到这个水平,说明培训方法很有效。”赵振国赞许地说道。他知道,各根据地都严重缺乏军工技工,独立团的这种技工培训模式,正好能解决这个难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