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总部决定推广车间经验(2 / 2)
参观过程中,赵振国一行还遇到了一个小插曲。正当他们在炼钢区查看时,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防空警报声。“不好,是日军的侦察机!”通讯员大喊道。
李铮立刻下令:“所有人立即隐蔽!炼钢炉迅速封火,设备做好伪装!”工人们训练有素,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树枝和茅草覆盖机床和炼钢炉,有的将成品零件搬到隐蔽的地窖里,有的则拿起武器,跑到预设的防空阵地。
赵振国和随行人员也跟着李铮躲到了附近的防空洞。透过防空洞的了望口,他们看到一架日军侦察机低空掠过车间上空,盘旋了几圈后,朝着远处飞去。
“没事了,日军只是例行侦察,没有发现我们的车间。”李铮松了口气,对赵振国说道,“这种情况我们经常遇到,早就制定了完善的防空预案,不会影响生产。”
赵振国看着李铮沉着冷静的样子,又想到刚才工人们熟练的隐蔽动作,心中对独立团军工车间的评价又高了几分。“你们不仅生产搞得好,应变能力也很强,这样的车间,确实值得信赖。”
当天晚上,李铮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向赵振国作了详细汇报,从车间的建立、技术创新、生产成果到遇到的困难和未来的规划,都一一作了说明。吴天浩、陈婉儿、徐小眼等人也分别介绍了土法炼钢、弹药研发、零件加工和技工培训的相关情况。
赵振国认真听着汇报,不时提问,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李主任,你们车间在没有外援、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非常了不起。”汇报结束后,赵振国说道,“尤其是‘土法炼钢’‘模块化生产’和‘技工培训’这三项经验,非常有推广价值。现在各根据地的军工生产都面临着设备落后、技工短缺、效率低下的问题,你们的经验正好能解决这些难题。”
第二天一早,赵振国就给总部发了一封加急电报,详细汇报了独立团军工车间的考察情况,强烈建议在各根据地推广他们的三项核心经验,并请求总部指定李铮团队编写技术手册,供其他根据地参考学习。
总部收到电报后,高度重视,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讨论,总部一致同意赵振国的建议,决定在各根据地全面推广独立团军工车间的经验。当天下午,总部就给独立团发来了回电:
“独立团军工车间在艰苦条件下勇于创新,取得显着成效,其‘土法炼钢’‘模块化生产’‘技工培训’经验对各根据地军工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命令李铮同志牵头,组织技术骨干编写《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内容需详细、实用,涵盖相关技术流程和操作规范,务必于一个月内完成,上报总部后下发各根据地。望再接再厉,为抗战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收到总部的电报,李铮和整个军工车间的所有人都激动不已。“总部认可我们的经验了!还要在各根据地推广!”陈婉儿兴奋地说道。
“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李铮神色严肃地说道,“编写技术手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拿出一份高质量的手册,不辜负总部的信任,也不辜负前线战士们的期望。”
吴天浩推了推眼镜,说道:“放心吧,李主任,我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要把这些经验系统地整理出来,就能编写出一份实用的手册。”
徐小眼也说道:“我们可以把每个工序的操作步骤、技术参数、注意事项都详细记录下来,再配上图纸,让其他根据地的同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当天晚上,李铮就召开了专题会议,组建了手册编写团队,由他担任组长,吴天浩负责技术指导,陈婉儿、徐小眼、王大山等技术骨干分工负责不同的章节。会议上,李铮明确了手册的编写要求:内容要详实准确,语言要通俗易懂,结构要清晰明了,既要包含核心技术,也要涵盖安全规范和设备维护等内容,确保手册能真正指导生产实践。
散会后,众人立刻投入到准备工作中。陈婉儿整理弹药制作的相关资料,徐小眼绘制零件加工的图纸,王大山记录设备维护的经验,吴天浩则负责整体框架的搭建。车间里的灯光彻夜未熄,就像无数颗跳动的星星,在漆黑的夜里照亮了抗战的道路。
赵振国看着忙碌的李铮团队,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份手册的编写,不仅能推广独立团的先进经验,更能推动整个根据地军工生产的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更强大的物质保障。他起身告别了李铮,踏上了返回总部的路程,心中已经开始期待着手册完成后,各根据地军工生产焕然一新的景象。
寒风依旧在太行山脉呼啸,但独立团军工车间里却涌动着一股暖流。李铮看着窗外的夜色,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知道,编写手册的任务虽然艰巨,但只要他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完成。而这份凝聚着车间所有人智慧和汗水的手册,必将成为各根据地军工生产的“指南针”,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贡献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