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411章 他们说没这回事,可土都记得

第411章 他们说没这回事,可土都记得(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沈琅指尖还压着那本《音核回传录》,烛火映得纸面发黄。

西北三州的共振数据异常,已持续七日。

不是风动铃响的自然波动,也不是市集喧闹引发的杂频——这些节奏太规整,像某种被刻意敲击的暗语,断断续续,却执拗地穿透千里风沙,撞进檐下的铜铃。

她没声张。

正音局早已耳目众多,一纸调令都能引出三道暗线追踪。

她只召来一名老药童,递过一方绣着苦参与防风的药囊:“去北边走一趟,看看有没有人咳嗽不止、夜里发热,用这个方子配药,顺道收些当地土样回来。”

药童低头应下,袖口滑进一张银票,转身便出了城。

半月后,他风尘仆仆归来,背上的竹篓里多了一块灰褐色的泥板,边缘粗糙,像是从沟渠塌陷处抠出来的。

沈琅亲手接过,指尖触到那干裂的表面时,心头猛地一跳。

这纹路……不对劲。

她命人取来清水,细细浇在泥板上。

泥土吸水软化,龟裂的缝隙缓缓延展,竟如活了一般,在灯光下显出奇异的走向。

她迅速摊开抽屉深处那幅残缺的《地下共振网分布图》——那是苏锦黎亲笔绘制、仅存于她记忆中的机密图纸。

纹路重合了。

七条主裂对应七处静音仓旧址,其中三处早已被官方档案标注为“毁于洪灾”,实则正是当年囚禁异见者、封锁声音传播的核心节点。

而今,这些坐标以最原始的方式,藏在一块晒干的河泥里,穿越千山万水,回到了她手中。

沈琅盯着拓印纸上浮现的凹槽印记,良久未语。

她终于明白,那些异常的铃响,并非人为传递信号,而是大地本身在“说话”。

有人在地下敲击,震动顺着未毁的陶管网络扩散,激起了各地音核的共鸣。

而这块泥板,是某段断裂通道坍塌时,被人趁机嵌入沟底,借雨水冲刷暴露痕迹,只为留下这一线证迹。

“把这张图,”她低声对身旁侍女道,“绣进下一季春裳的滚边里。用银线,走双回针,纹样要像柳枝拂水。”

侍女点头退下。

沈琅吹灭蜡烛,独坐黑暗中,听见窗外檐铃轻晃——那一声,像是回应。

与此同时,林砚正伏案于鸣溪书院西厢房,面前摊着十几卷录音竹筒。

她将秦五郎在雁回坡说书时的节拍逐一拆解,对照北疆长城沿线的地动记录。

当波形图第三次完全重叠时,她猛地站起身。

脚下的轻点,根本不是随意打拍。

那是戍卒巡更时的暗步节奏,与敌楼地基的共振频率严丝合缝,若非手持精密测震仪,绝难察觉。

更诡异的是,这段录音里夹杂着一句被风声盖过的低语:“子时三刻,换哨不报。”

她当即束发行装,带了两枚便携音核北上。

抵达雁回坡敌楼那日,天降薄雪。

她借口避寒,在附近村落住了三日,每日以炭笔描摹砖石纹理。

第四日清晨,她趁守军换防之际,悄然攀上西侧敌楼,借着说书人常坐的位置反复踩踏地面,果然发现一块松动的墙砖。

抽出后,里面是一卷油布包裹的簿册——《风闻处巡更簿》,封皮无字,内页却密密麻麻记着七年前戍卒轮值名单、口令变更时间,甚至还有几行隐语:“甲字井断水,人未撤”“夜铃三响,非我部”。

她的手微微发抖。

这本该是被焚毁的禁档。

可它不仅存在,还被人藏在这等荒废之所,等着一个会听、会看的人来取。

林砚没带走原件。

她知道,只要一页失踪,整个链条就会暴露。

她只用炭笔临摹了关键三页,将油布原样塞回,再把复制品折成小小一方,塞进镇上卖糖人的担子里,托付给即将南归的商旅。

“交给鸣溪书院东廊第三柜,”她低声说,“标记‘蜜渍梅’。”

陈九娘接到新一批素绢时,已是深秋。

织坊里灯火昏黄,她习惯性将布料平铺于灯下投影台,用特制滤光片查验底层暗码。

这是苏锦黎当年教她的法子——某些丝绸经纬中藏着微缩频谱,唯有特定角度才能显现。

这次的纹路,是“风吹麦浪”。

可当她调整焦距,却发现波动曲线与一组极为熟悉的信号高度吻合——那是苏锦黎在狱中用指甲叩击墙面留下的求救节律,后来被称作“无声之呼”。

她立刻剪开一件成品夹层,果然摸到一小片羊皮。

展开后,是一幅简笔地图:一座带双井的院落,西厢房标注“地龙通窑”,角落画着一只振翅欲飞的雀。

她瞳孔骤缩。

那是旧京郊外的官办织造局遗址,二十年前曾关押过三百余名拒缴重税的女工。

她记得清楚,因为她的妹妹,就死在那里。

第二日清晨,她挑出一件送往鸣溪书院的冬衣,在衬里夹缝中细细缝入那张羊皮图。

针脚细密,不留破绽。

又附了一行小字:“针脚朝南,好找门。”

做完这一切,她熄了灯,坐在空荡的织机前,久久未动。

而在北疆驿道尽头,谢无尘正策马穿行于风雪之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