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盐务中的大坑(1 / 2)
后世常有人说,是叶淇的折色法,导致九边军卫亏空严重,粮米不足。其主导的盐务改革,更是短时至极。
除了刚开始,能快速筹措一大笔银钱外,简直就是败坏大明国策。
然而,制度这玩意,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
以叶淇在弘治初年面对的情况来说,用余盐折色法,变相征收一波私盐的盐税。在李斌看来,这一步没问题。
只是这种动作,依旧没能跳出“小修小补”的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性之趋利避害的影响下,人人都会去争抢、追逐那些交割优先级更高的盐引。
对任何商人而言,资金周转率,往往是比利润率还要核心的营商指标。
常股盐的引,在浙东,折价通常只有三钱多,不到四钱。而余盐引,则高达八钱六分。存积盐引,更是没低过八钱八分...
为何如此?
就两个字:效率!
常股盐的交易流程通常是:盐商买粮-组织运粮队-运粮赴边-边关取堪合-进京找户部核销,取得盐引-返程-至盐司验引-再去批验所登记,等待实物盐交割(守次支给)。
而余盐的交易流程则是:盐商去盐司纳银-盐司取引-批验所核验-交割...
即便余盐,并无存积盐那般,有法定的“越次支给”权。可单看这交易流程也不难发现,余盐虽然也要排队等盐,但它可以早早就到批验所登记,排队。
同样一个商人,他若是买卖常股盐,从他入局这个生意,到开始排队,中间最少需要花费近一年的时间;而余盐,只需要短短三天!
如此一来,越有实力的商人,便会越发追逐余盐引和存积盐引。而这两种盐引的高效率,又会极大加速其资本实力的膨胀。
然后,“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便会出现。
当然,这是如今大明盐务领域中存在的弊病,叶部堂留下的一个“大坑”。坑虽大,但却和李斌眼前的鸣鹤盐场案,关系不算特别大。
真正关系大的,还是朱八八同志留下的坑。
洪武十七年时,八八哥制定了盐场灶户工本钞标准,也就是工资标准:两淮、两浙,每大引(400斤)给钞两贯又五百文;其余各司灶户,每大引给钞两贯。
这个“坑”,只能说连解释或许都不需要解释。
当那擦屁股都嫌膈菊花的“钞”一出来,基本就意味着,这会的灶户,主要收入来源其实都维系在余盐、乃至私盐上。
毕竟,余盐的工本钞,也有规定:每引(200斤)给银二钱,或米麦二斗。
如果不考虑“钞”的实际价值,仅以理论价值算的话。灶户每生产一引的余盐,所得工资,只有一引正盐的五分之一。
于是乎,当这种种因素叠加在一块后,摆在李斌面前的局面就是:但凡李斌敢深查鸣鹤场的私盐,就是那最底层的灶户,都得跳起来反对。
人家是要生活的啊!
正盐工资乱发,实际价值贬损严重;余盐官定折价,就五去其四。唯有私盐,那盐商们阔气,实打实地给钱,给银子...
这会李斌说要查私盐?
那灶户们指定要让李斌知道什么叫“我不是盐神”!
包括慈溪县为什么会袒护这些私盐贩子?
李斌猜想,除了有盐商的“热情好客”外,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考量,亦是杨佐不得不上这个贼船的核心原因。
与此同时,在这鸣鹤场私盐的水下,还藏着另一波群体:士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