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一个建议(1 / 2)
穆元臻翻阅提纲,眼神专注,片刻后点头:“切口精准,问题导向明确。很好,按这个思路估计秦教授一定会给你们这一组高分。”
这份认可带着领导对下属办事认真的认可,表面看陈青是应对的班长。
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穆元臻和陈青同是副处级别,但身份却截然不同。
即便研修班结束,穆元臻没有机会晋升正处,他也是挂职结束的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的副处长。
陈青大大方方的展现对穆元臻的尊重态度,怎么说都没人觉得不合理。
分组名单宣布之后,没人对名单有异议,全都各自找到自己的组员碰面。
毕竟,秦风教授自从第一天对陈青赞赏之后,就再没有在课堂上对任何人有过认可的赞赏。
就连穆元臻有一次被提问之后,秦教授也没有任何点评。
似乎是穆元臻的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
只是碍于面子,没有批评。
至于蔡军副院长,与秦教授却截然不同,似乎他的每一堂课,总有一个倒霉蛋被他点名指出问题。
三个月的时间,这些老师想要拉拢关系简直是不太可能。
所以,每次老师的点评,都是对学员印象的加深。
被赞,自然会有好的评语;
忽视或者被训斥,那评语能好得了?
大家都紧张的准备。
陈青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和他这一组的成员一起讨论后。
大家还是认为他的选题更有代表性,而且安全。
毕竟,第一天陈青就青石镇的问题回答,就已经得到秦教授的认可了。
虽然有炒冷饭的嫌疑,但这也是最保险的做法。
到第二天下午,教室里按照分组坐下,秦风走进来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笑,似乎是进教室之前有什么高兴的事,让大家心头都微微松了口气。
前面两组的发言,秦教授有点评,但语气听不出来认可或者不满。
有这样的结果,大家的心情也更松弛了一些。
等到第三组陈青他们发言的时候,他这个学习委员,又是选题的提出者,自然是无可推卸。
当秦教授叫到第三组的时候,他站起身,走到讲台前,插上U盘,放出了事先准备好的PPT。
“秦教授、各位学员,我们选择的是江南市石易县青石镇的突发事件作为选题......”
他没有堆砌理论,而是将青石镇事件的脉络清晰还原:从高速路征地谣言悄然滋生,到魏大勇刻意纵容乃至暗中助推,再到“黑皮”等地痞利用信息差裹挟不明真相的村民,最终演变为冲击镇政府的群体事件。
他着重剖析了事件中几个关键节点信息是如何被层层扭曲、截流,最终引爆危机。
“信息是基层治理的血液,”陈青语速不疾不徐,但足够让教室里的学员都听得清楚。
“血液不畅,则肢体麻痹甚至坏死。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条穿透层级壁垒、直抵群众耳目的‘毛细血管’?”
“这些问题,除了加强干部思想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高速反应机制。”
“在青石镇事后,石易县做了两点尝试: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员‘直报’机制,重大舆情信息24小时内直达县委核心决策层;”
“二是推行‘村务阳光播报台’,利用微信视频号、村广播站,由乡镇干部或本村乡贤定期直播解读政策、回应疑虑,让官方声音跑在谣言前面。”
案例详实,对策具体,逻辑环环相扣。
研讨室内落针可闻,不少来自其他地市的干部频频点头,低声交流时眼中带着赞许。
秦风教授嘴角微扬,第一次左右手交互在一起,轻轻鼓掌。
这个动作,让学员们全都一愣。
原来不是秦教授今天心情好,对大家的表现都有宽容,而是没有听到让他满意的。
“哗众取宠!”就在学员们都举手附和着鼓掌的时候,一个突兀的声音穿透掌声从
“同样的事说一次不够,还说两次。”祁爽靠在椅背上,脸上挂着故作轻松的讥诮笑意。
“陈青同学讲的,听起来像是事后诸葛亮的完美剧本嘛。”
“现实里,哪个县没有几件头疼事?哪个乡镇能保证信息完全透明?把特殊个案当普遍经验,未免有些......坐井观天了吧?”
他试图将陈青的实干经验拉低为纸上谈兵,话语中的酸意几乎要溢出来。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透出怪异。
这祁爽很明显对陈青再次获得秦教授认可不满,但这样公然的反对,格局太小了。
然而,站在讲台上的陈青神色未变,甚至没有特意去看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