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 > 第315章 襄阳风雨

第315章 襄阳风雨(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略微停顿,仔细观察着刘表神色的细微变化,才继续沉声道:“况且,退一步言,袁绍如今势大,若其真能迅速吞灭曹操,尽得兖、豫、徐之地,整合中原之力,其兵锋之盛,将难以想象。届时,他下一个目标,是会西向与吕布争锋,还是会南下来取我荆襄九郡?以袁本初之野心,恐怕后者可能性更大。若到那时,我荆州独力面对携大胜之威的河北强兵,又能支撑几时?”

刘表终于抬起头,浑浊却依旧不失锐利的目光看向蒯良,声音低沉:“那依子柔之见,该当如何?既要全君臣大义,又不至使我荆州子弟徒然流血,根基动摇?”

蒯良微微躬身,从容道出早已思虑成熟的方案:“良以为,当此两难之境,可效仿古人‘阳奉阴违’之策,或曰‘虚张声势,静观其变’。天子诏书,不可不遵,否则我荆州忠义之名受损,日后难以立足于天下。然我荆州之精锐,亦不可轻动,以免无谓损耗,动摇根本。”

他移步至厅中悬挂的巨幅荆州及周边地域图前,手指精准地点在南阳郡的治所——宛城:“可遣一员稳重善战之大将,譬如文聘将军,率军两万,北上至宛城,就此屯驻。大张旗鼓,作出兵锋北向,威胁袁绍南下之师侧翼(主要指颍川、汝南一带南下袁军)之态势。如此,一则可回应天子诏命,向天下彰显我荆州忠于汉室、遵从朝廷之心,保全景升公与荆州之大义名节;二则,我军主力并未真正北上与袁绍决战,只是陈兵边境,既可观望中原战局演变,又可保我荆州北境门户南阳之安全。”

他转过身,面向刘表,总结道:“此乃进退有据之策。若袁绍迅速击败曹操,我军在宛城可按兵不动,届时甚至可遣密使与袁绍沟通,言明我乃奉诏行事,不得已而为之,以期缓和关系。若曹操能支撑日久,或吕布在并州方向有所斩获,致使袁绍陷入东西两线作战之困境,我军或可相机而动,伺机夺取颍川南部等临近之地,至少可凭借宛城坚壁,确保南阳郡乃至荆州北部无虞。此策,名为北伐,实为自保与观望,可谓眼下之万全策。”

“万全?只怕是首鼠两端,两头不讨好!”蔡瑁忍不住再次反驳,语气激烈,“出兵两万,人吃马嚼,耗费钱粮无数,却逡巡于宛城不前,袁绍会认为我荆州怯懦无能,徒有其表;吕布则会认为我敷衍塞责,毫无诚意。一旦中原战事稍有不利,袁绍迁怒于我,或者吕布怪罪,我屯于宛城之兵,孤立于北,必将首当其冲,成为他人砧板之肉!”

刘表听着麾下最为倚重的文武二人激烈争论,心中那架天平左右摇摆,难以决断。他既不愿开罪掌控着天子、占据大义名分的吕布,更不愿在局势未明之时,与实力雄厚的袁绍彻底撕破脸皮,将荆州卷入战火。他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始终是维系荆州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让他治下的百姓,能在这乱世中得一隅偏安。

良久,他终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叹息声中充满了身居高位者特有的、面对大势时的无力与深深的无奈。眉宇间的皱纹仿佛在这一刻又深刻了几分。

“罢了…便依子柔之策吧。”刘表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看似折中,实则依旧保守的决定,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即日便命文聘为将,统兵两万,北上进驻宛城。传令于他,务必严守城池,加固防御,非有我亲笔手令,绝不可擅自渡过汝水,与袁绍军接战。多派精干斥候,深入颍川、汝南等地,仔细打探袁曹战况及各方动向,一有消息,立刻飞马报来襄阳,不得有误。”

“景升公!还请三思!”蔡瑁面露急色,还想再做最后的劝谏。

刘表无力地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再多言,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德珪,不必再言,我意已决。荆州,不能乱,此乃根本。此举,不过是给朝廷一个交代,全我刘景升作为汉室宗亲的臣节,也给我们自己,留一条回转的余地,留一个…冷静观望、待机而动的机会。”

他重新端起那杯早已凉透的茶,目光再次投向香炉中袅袅不绝的青烟,仿佛想从那变幻不定的烟雾轨迹中,寻找到一条能真正保全荆州、延续这偏安局面的坦途。然而,身处乱世洪流,漩涡中心,又有谁能真正独善其身?这道北上宛城、陈兵边境的命令,如同一颗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石子,虽未立刻掀起滔天巨浪,却也彻底打破了荆州维持已久的平静表象,预示着这片被誉为“天下腹心”的富庶之地,其统治者试图超然物外的幻想,终将破灭,它终究无法完全置身于这场正席卷北方、决定未来天下归属的惊天风暴之外。

文聘在襄阳城外大营接到这道命令后,沉默良久。他仔细阅读了军令的每一个字,然后默默地开始整顿兵马,调配粮草。两万荆州精锐士卒,带着对北方战事的迷茫、对未来的些许不安,以及严格的军令约束,踏上了北上的路途。他们的目的地宛城,如同一枚被刘表小心翼翼放置在巨大棋盘边缘的棋子,进退攻守,皆不由己,只能被动地等待着,等待着来自北方那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大战,最终会掀起怎样的滔天波澜,又将把这枚棋子,冲向何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