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175章 奥运前夜:北京的脉搏

第175章 奥运前夜:北京的脉搏(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2008年8月8日。当这个承载了无数期盼与努力的日子终于来临时,北京,这座千年古都,仿佛一位经过精心梳妆、即将登上世界舞台中央的巨星,在傍晚时分,屏住了呼吸,凝聚起全身心的力量,准备迎接那历史性的一刻。

从午后开始,一种奇异而兴奋的电流就开始在城市空气中窜动,并随着夕阳西斜而愈发强烈。原本应是周五晚高峰最拥堵的时刻,交通却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目标明确的流动。无数车辆、行人,如同受到无形磁场的吸引,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向着同一个中心——奥林匹克公园区域——汇聚,然后又因严格的交通管制而分流、停驻在各自被安排好的位置上。更多的市民,则选择留在家中,或者聚集在广场、商场的大屏幕下,准备共享这场盛宴。

街道前所未有的整洁,路旁的花卉景观争奇斗艳,随处可见的奥运旗帜和“北京欢迎你”的标语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一道道流动的蓝色风景线——数以十万计的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脸上挂着经过无数次培训的、真诚而热情的sile(微笑),坚守在各个路口、场馆外围和信息亭,用流利的外语或标准的普通话,为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他们的存在,成为北京递给世界的第一张温暖名片。

林向洋一家,正是这洪流中的一分子。为了亲历这千载难逢的盛事,他早早托关系、花重金弄到了开幕式门票。此刻,他开着新买的黑色奥迪A6,载着妻子陈静和已经上小学的儿子林帆,正小心翼翼地穿行在通往“鸟巢”的指定路线上。车内空调开得很足,却无法完全冷却他们激动的心情。

“爸爸,我们真的能看到姚明吗?”小林帆扒着车窗,看着外面熙熙攘攘、肤色各异的人群,小脸兴奋得通红。

“能!肯定能!他是旗手呢!”林向洋握着方向盘,语气中充满了作为东道主的自豪,他今天特意穿了一件崭新的衬衫,头发也梳得一丝不苟。

陈静则细心地检查着随身携带的背包:“水、零食、相机、国旗贴纸……都带齐了。听说里面管制严,东西带多了也麻烦。”

由于核心区域交通管制,他们需要将车停在较远的指定停车场,然后换乘专门的奥运公交专线。在等待专线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位格外健谈的出租车“的哥”。这位“的哥”的车被临时征调参与外围交通保障,虽然没能抢到进核心区的名额,但热情丝毫不减。

“几位是去看开幕式的?好福气啊!”“的哥”操着一口京片子,脸上笑开了花,“咱北京为了这天,准备了七年!七年啊!您瞅瞅这街面,这气氛,没得挑吧!”

林向洋笑着回应:“是啊,变化太大了,感觉整个城市都脱胎换骨了。”

“那必须的!”“的哥”一拍大腿,“这是向全世界展示咱们中国的时候!可不能掉链子!我们出租车公司天天培训,要求我们当好‘城市名片’,见着外国朋友,得微笑,得帮忙,不能给咱北京、咱中国丢面儿!”他指了指自己别在胸前的五星红旗和奥运徽章,“您瞧,装备都齐活儿!待会儿交班了,我也得赶紧回家,守着电视看直播!这可是大事儿!”

告别了热情的“的哥”,林向洋一家随着人流登上奥运专线大巴。车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们友好地打着招呼,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节日般的喜悦和期待。窗外,天色渐暗,华灯初上,北京城被装点得流光溢彩,尤其是奥林匹克中心区方向,巨大的“鸟巢”和“水立方”在灯光映衬下,如同幻境中的建筑,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与林向洋一家沉浸在节日氛围中不同,在城市的另一个“心脏”——奥运通信和广播电视技术保障中心,气氛却是另一种极致的紧张与专注。

林雪和徐航,作为707所抽调的技术骨干,正身处这个核心枢纽。他们所在的团队,负责保障开幕式期间,涉及多个关键场馆和指挥中心的专用通信网络与数据链路的绝对畅通与安全。巨大的指挥大厅内,灯火通明,一面面屏幕上滚动着复杂的网络拓扑图、实时流量数据和设备状态信息。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低沉的指令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高科技战场特有的、无声的硝烟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