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大明可亡,天下不可亡(2 / 2)
“……”
此言一出,朱棣、朱高炽、王卓三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瞬间石化在原地,脸上的表情凝固成了极致的错愕与难以置信。他们几乎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这话……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看着三人那副目瞪口呆,仿佛第一次认识自己的模样,脸上紧绷的线条终于松弛了几分,甚至嘴角勾起了一抹难以察觉的、带着几分快意和戏谑的弧度。
他慢悠悠地重新靠回椅背,语气带着一种掌控一切的悠然:“怎么?真把咱朱元璋当成是听不进人言、一意孤行的独夫民贼了?真以为咱就那般食古不化,看不清这世界的风向变了?”
王卓第一个反应过来,巨大的惊喜冲击着他,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激动地说道:“陛下!陛下真乃亘古未有之明君!此等气魄,此等远见,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朱元璋却并未理会王卓这发自内心的马屁,他的目光变得有些悠远,声音也低沉了下来,带着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咱上次去了东大一趟,听了,也看了。”
他顿了顿,似乎在平复心绪,“咱看到了,那明孝陵,后世子孙给咱修缮、保存得很好。凤阳老家,咱爹娘的那座明皇陵,也妥妥当当的。听到后世儿孙的评价,经过这一遭,咱这心里,反而……踏实了,也知足了。”
他的话语里带着一种释然,更带着一种沉重的觉悟:“这说明,天下百姓,后世的儿孙,对得起咱老朱家。反而是咱老朱家,对不起这华夏神州啊……”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那跨越时空的愧疚吐出,“不但亡了朝廷,更……亡了天下。”
王卓闻言,心中巨震,不由得想起了那个时空的惨烈,沉声道:“陛下,臣想起原本历史上,明末江阴典史阎应元,在城破之际留下的绝命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陛下当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千秋功业,即便世殊事异,日月轮转,在天下人心中,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份量!”
朱元璋默默听着,良久,才缓缓说道:“你们要给咱记住,也替后世的子孙记住一句话:这世上,没有千秋万代的王朝!大明,可亡!但是,天下,不可亡!华夏文明,更不可亡!”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铿锵有力,带着一种超越了一家一姓之兴衰的宏大气魄,“即便后世的儿孙不肖,守不住这大明的社稷,丢了江山,也要给咱死死守住这华夏的文明道统!绝不可让其断绝!要让这华夏永昌!”
“儿臣(臣)谨记圣训!”朱棣、朱高炽、王卓三人心神激荡,齐齐拜倒在地。这一次,王卓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位看清了历史脉络,跳出了家天下桎梏的帝王,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朱元璋挥了挥手,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沉稳,却带着一股森然的杀意:“都起来吧。趁咱这把老骨头还能动,还能压得住场面,那些改革路上必然会冒出来的荆棘,上面的刺,咱替你们拔了!那些注定要得罪人、沾血的事情,咱替你们办了!”
那话语中毫不掩饰的凛冽杀机,让王卓不由得心里一寒,他下意识地开口想劝:“陛下,或许不必如此……”
朱元璋直接挥手打断了他,眼中闪过一丝冷酷的光芒:“放心,咱心里有数。海外藩国,尤其是戎洲,不是正缺人‘开化’吗?很好!但凡有敢倚老卖老、顽固不化、竭力反对此等国策的,咱也不杀他们。咱通通打发他们,带着他们的家眷、弟子、徒孙,一起去戎洲,去倭国!让他们亲身去那蛮荒之地,给咱好好地‘推行王化’,‘宣扬圣道’!咱倒要看看,是他们那套故纸堆里的道理硬,还是海外蛮荒的风沙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