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如晦传 > 第130章 皇贵妃的朝政话语权

第130章 皇贵妃的朝政话语权(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盛夏转入初秋,宫苑中的蝉鸣渐歇,梧桐叶片边缘已染上些许焦黄。

养心殿内的药味经月不散,皇帝萧昱的“静养”已成了朝野心照不宣的常态。龙榻之上的天子,气息日渐微弱,如同风中残烛,真正执掌这帝国权柄的,已是东暖阁内那对并肩而立的男女。

皇贵妃沈如晦,虽居后宫之位,然“参议朝政”的旨意并非虚文。自清算余党、朝堂初定后,她的身影出现在东暖阁的频率愈发高了。她并非每次都与摄政王萧珣同进同出,有时是独自前来阅览奏章,有时是召见相关官员垂询,那方象征着后宫至高权力的皇贵妃印玺,与摄政王的金印,常常并排压在同一份诏令之上。

这日,东暖阁内,气氛凝重。户部尚书正躬身禀报着令人忧心的消息。

“摄政王、皇贵妃娘娘,今夏北方三州大旱,赤地千里,秋收无望。”老尚书眉头紧锁,声音充满了焦虑。

“加之去岁边关战事,粮饷消耗巨大,国库……国库已然吃紧。”他顿了顿,语气更为沉重。

“若再减免赋税,只怕……只怕来年军饷、百官俸禄都难以为继啊!”

几位在场的官员也纷纷附和,面露难色。减免赋税固然能收揽民心,但国库空虚亦是现实难题。

萧珣坐于主位,指尖轻叩桌面,沉吟未语。他深知国库情况,但更清楚民怨沸腾的后果。

一直静坐旁听的沈如晦,此时缓缓放下手中关于北方旱情的详细奏报,抬起了眼眸。她今日穿着一身较为正式的皇贵妃常服,绯色底绣金凤,虽未戴沉重冠冕,但通身的气度已令人不敢逼视。那支羊脂玉簪静静簪在发间,温润的光泽与她此刻清冷的眼神形成微妙对比。

“尚书大人所言,确是实情。”她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国库空虚,乃积年之弊,非一日之寒。”

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然,诸位大人可曾想过,为何去岁边关战事,我朝虽胜,却赢得如此艰难?”

“为何北狄残余,至今仍能不时骚扰边境?”

她不等回答,自问自答道:

“根源之一,便是民心不稳,国力不济!”

“北方连年天灾,赋税却不减反增,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

“若朝廷此时仍只顾国库,不顾民生,岂不是竭泽而渔,逼民造反?”

她拿起另一份文书,那是她让阿檀通过特殊渠道收集的、来自北方州郡民间的一些真实记录。

“诸位请看,这是北地学子与乡绅联名所书的陈情表,字字血泪!”

“减免赋税,安抚流民,并非仅为博取虚名,而是稳固国本之必需!”

“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她的话语条理清晰,掷地有声,引用的民间记录更是让那些久居庙堂的官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

一位素来以清流自居的御史大夫闻言,不由得颔首:“皇贵妃娘娘此言振聋发聩!”

“确是如此,若失民心,纵有金山银山,又何谈社稷安稳?”

沈如晦看向萧珣,语气转为商议,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摄政王,依本宫之见,北方旱情严重的三州,今明两年赋税可全免。”

“并由朝廷拨发专款,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安抚流民。”

“其余受灾较轻州郡,酌情减免三至五成。”

“至于国库空虚之虑……”

她微微停顿,眸中闪过一丝锐光:

“前番清算逆党,抄没家产颇丰,可暂解燃眉之急。”

“同时,可命盐铁司开源节流,严查贪墨,并鼓励江南富庶之地加大漕粮输送。”

“开源与节流并举,未必不能度过此难关。”

她提出的并非只是一句空洞的“减免赋税”,而是附带了具体范围、执行方式以及弥补国库的配套措施,思虑之周全,令在场不少官员暗自心惊。

萧珣凝视着她,眼底深处是激赏与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他深知,她此举不仅能迅速收拢北方民心,更能借此机会,将影响力渗透至地方治理与财政运作之中。

“皇贵妃思虑周全,所言甚是。”萧珣最终开口,声音沉稳。

“便依此议,拟定详细章程,由户部与工部协同办理。”

“皇贵妃可随时过问进度。”

“是,摄政王!”户部尚书与工部尚书连忙躬身领命。他们知道,这道政令虽由摄政王最终拍板,但其灵魂,却出自这位深居后宫的皇贵妃。

此策一经颁布,果然在北方受灾州县引起巨大反响,百姓感念皇贵妃恩德,称其为“女菩萨”,沈如晦在民间的声望一时无两。许多原本对后宫干政心存疑虑的中下层官员,见其政策确实利国利民,也渐渐转变了态度。

然而,沈如晦的布局远不止于此。

几日后的东暖阁内,她再次提出了一项更为石破天惊的提议。

“摄政王,诸位大人,”她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几位核心重臣。

“本宫近日翻阅史书,见前朝曾有‘女史’之设,掌文书典籍,不乏佼佼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