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皇贵妃的朝政话语权(2 / 2)
“我朝后宫,亦有才德兼备之宫女女官,协助处理宫务,井井有条。”
她微微前倾身体,语气带着一种开创性的决断:
“既然女子亦有才学,为何不能将其才学,用于更广阔的天地?”
“本宫提议,设立‘女官选拔制’,并非仅限于后宫伺候之职,而是面向民间。”
“公开选拔通晓经史、算术、医理、工巧等有才学的女子,经考核后,授予相应品阶。”
“入宫或至各衙署担任文书、核算、典籍管理乃至医官等职务。”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一位老成持重的阁老当即出言反对:“娘娘!此举恐有不妥!”
“女子干政,自古有训!且内外有别,让民间女子入衙署任职,成何体统?”
“恐惹天下非议!”
另一人也附和道:“是啊,娘娘!后宫女子识文断字,管理宫务尚可。”
“若涉足前朝事务,未免……未免太过惊世骇俗!”
沈如晦面对质疑,神色不变,从容应对:
“大人所言‘女子干政之训’,指的是后宫妃嫔不得妄议朝政,干涉国事。”
“本宫所言女官,乃是凭自身才学,经由正规选拔,担任具体事务官职,如同男子科举入仕一般,何来‘干政’之说?”
“莫非诸位大人认为,女子便天生愚钝,不配为朝廷效力?”
她语气依旧平和,但言辞却犀利如刀:
“至于‘成何体统’?体统是为人所设,为人服务。”
“若固守陈规,无视人才,才是真正误国误民!”
“前朝谢道韫咏絮之才,东汉班昭续写汉书,其才学岂逊于男子?”
“我朝若能广开才路,无论男女,唯才是举,方能汇聚天下英才,共筑盛世!”
她目光转向萧珣,带着征询,却也带着势在必行的坚定:
“摄政王,此举或许一时难以被所有人接受,但于国于民,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至少,可先从宫中典籍整理、内府核算、以及太医院女医入手,逐步推行,以观后效。”
“亦可借此,彰显朝廷求贤若渴、不拘一格之胸怀。”
阁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几位老臣面面相觑,虽觉惊世骇俗,却一时难以找到更有力的理由反驳。
萧珣深深地看着沈如晦。他明白,这不仅仅是选拔几个女官那么简单。这是在打破千百年来的性别壁垒,是在培养完全属于她沈如晦的、不依附于任何传统士大夫集团的新的官僚势力!这些由她提议、经她手选拔上来的女子,无论身在宫中还是衙署,其忠诚的源头,都将指向这位皇贵妃。
好一步棋!好深远的谋划!
他心中震撼于她的胆识与格局,同时也升起一丝难以言喻的警惕与……更为浓厚的兴趣。
“皇贵妃心系社稷,求才若渴,其志可嘉。”萧珣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
“既然是为国取材,不妨一试。”
“便依皇贵妃所言,先行拟定女官选拔章程,范围暂定于宫中及内府相关职务。”
“由皇贵妃主理,吏部与内务府协同。”
他没有完全放开,划定了范围,但给予了沈如晦主导权。这已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谢摄政王。”沈如晦微微颔首,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几乎看不见的弧度。
消息传出,朝野再次震动。反对者嗤之以鼻,观望者审慎不语,而一些开明士人、尤其是家中颇有才学的女子及其家族,却隐隐看到了新的希望。皇贵妃沈如晦的名字,不再仅仅是后宫权力的象征,更与“新政”、“破旧立新”联系在了一起。
她的朝政话语权,不再依赖于皇帝的旨意或摄政王的默认,而是通过一项项切实的政策与举措,深深地扎入了帝国的肌理之中。
是夜,沈如晦在淑宁宫的书房内,亲自审阅着初步拟定的女官选拔细则。烛光映照着她沉静的侧脸,那支羊脂玉簪在灯下泛着柔和的光。
阿檀在一旁轻声禀报:“娘娘,今日又有几位翰林院编修的家眷,暗中递了帖子。”
“询问女官选拔之事。”
“嗯,”沈如晦头也未抬。
“按章程登记在册,待考核之时,一视同仁。”
她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初升的明月。她知道,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但她无所畏惧。减免赋税,是立足当下,收拢民心;推行女官,是布局未来,培养根基。
而她与萧珣,在这权力之巅,既是彼此最坚实的盟友,亦可能是未来最危险的对手。这种微妙而刺激的平衡,让她在疲惫之余,竟也生出一丝难以言喻的兴奋。
玉簪冰凉的触感传来,她轻轻抚过,眸光深远。
这盘棋,还远远未到下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