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十二生肖戾气转 > 分节阅读 225

分节阅读 225(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六艺五经,是后世文章的源头和典范。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则说:

如要典重,则学书;要婉丽,则学诗;要古质,则学易;要谨严,则学春秋;要通达,则学戴记略得其意,微会其通,自然不同于世俗之为文矣。

2000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指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表明了“五经”蕴含的文化资源,具有无限的、挖掘和探索的可能。

儒家对人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儒家五经,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说,分别探讨的是人的情感性问题诗、社会性问题礼、政治性问题书、历史记忆问题春秋、形而上问题易。

阅读五经,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学角度;尚书政治角度;诗经艺术角度;礼记社会角度;春秋历史角度。

“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诗也叫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三○五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六○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诗的内容很丰富。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雅和颂主要是领主贵族用于宗庙、朝廷上的诗歌。国风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领主贵族们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雅和颂虽为贵族乐章,但有些是叙事诗,记录了不少史事和制度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现存本尚书有今文和古文的区别。今文尚书是西汉初年由老儒口头传授,弟子们用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现存二十九篇,其中大部分是商、周的遗文;但有少部分为战国时期的托古之作,旧时谓之伪作,如尧典、皋陶yáo摇谟、禹贡、洪范等皆是。这几篇作为战国时的著作,其史料价值仍是很高的。如禹贡记述了战国以前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山脉、河流、土壤、物产等情况,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地理志。西汉时曾在民间收集到先秦本尚书,因用战国文字书写,被称为古文尚书,今已失传。现存本古文尚书经清代学者考订,认为是晋朝文人伪造的,因之称为伪古文尚书。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可能出现于商、周之际,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其对自然或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礼也叫做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十七篇。旧说周公制作或经孔子修定。据近人的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春秋也叫做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在此书中,还记录了我国当时观察到的日蚀三十次,地震七次,这些资料都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三传“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也叫做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左传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叙事明晰,繁简得宜,保存了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公羊传也叫做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谷梁传也叫做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旧题战国时谷梁赤撰。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后两书的体裁相近。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接着郑义看到他的师父太白金星双眼已经紧闭了,于是嚎啕大哭起来,过了良久他才振作起来,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埋葬了自己的师父之后,郑义准备对付十二道生肖戾气去了,在下山之前郑义再次打开了破戾气书,这回郑义看到的是这些,他看到了大学中庸及孟子论语的片段,下面就是具体内容。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