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山水小农民 > 分节阅读 307

分节阅读 30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爷爷,那端午节挂艾草是从屈原死后就开始的吗”依依就像好奇宝宝一样,眨巴着大眼睛,向老爷子问道。

“呵呵,那可不是哦,据说啊,唐朝末年的时候,黄巢起义席卷华夏大地”老爷子虽然只是个厨师,但看的书可不少,完全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老教授,将挂艾草的习俗一一道来。

原来,传说当年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的时候,正好遇到端午节。

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已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

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

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

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的风俗。

张峰完老爷子说的故事后,笑着摇摇头。

“呵呵,小峰怎么摇头了”看到张峰的摇头的动作,柳奶奶笑着问道。

“没啥我只是觉得当时的义军肯定没有那么军纪严明,古代各朝各代的农民义军都是口号喊得震天响,但乱军所过之处,犹如蝗虫过地,几乎都是家破人亡”张峰苦笑着说道。

“啊,不是吧不是说义军都是正义之师的吗”依依惊讶的问道,因为电视中都是这么演的呀

“呵呵,那怎么可能小峰说的很对,古代的起义军军纪都不是很好,即使是朱元璋的红巾军那也不知杀过多少无辜的人,当年还屠过城呢”老爷子笑着解释道。

“那,那怎么和电视上的不一样呢”依依还是有些敢相信,因为课本上和电视上都不是这么说的呀。

“电视那是当然不可能了,要是专写些烧啥掳掠的场景,估计审查的时候就通不过,而且义军军纪严明,也更加符合大家的价值观。”老爷子笑着说道。

“古代的军队那就是比烂,只要义军比朝廷的军队好,那在造反成功后,肯定会留下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美名,成王败寇自古都是如此。”张峰也笑着补充道。

艾草在县城也有人长期收购,在过去几年,村里的艾草几乎都被村民们搜刮一空,只有更远的山林里才零星的遗漏一些。

但随着这几年大家的生活的好转,村边的艾草也渐渐多了起来。

大家走了没多久,刚进入后山,就在路边的荒山上见到了艾草的踪迹。

“咦爷爷奶奶你们看,那边就有几株艾草呢”张峰眼尖,一下就看到了不远处的艾草,颇为惊喜的叫道。

“不错,不错,咱们运气还真好,刚一进山就遇到了艾草,哈哈哈哈”老爷子定睛一看,顿时开心的笑了起来。

依依和奶奶也很开心,没想到刚走进后山就有了收获。

第六百二十一章青青河边草22

“呵呵,是艾草的叶子也可以做不少的美食呢”几人一边向山上走去,老爷子一边笑着说道,

“它可以做青团是吧”张峰想起前不久刚看的一个综艺节目,上面就有人做过。

“咦,小峰居然也知道”老爷子非常诧异,因为在本地用艾草做吃的几乎没有。

“我也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张峰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要是在以前,张峰还真的一点儿也不知道。

“呵呵,不错,艾草不仅可以做各种青团,还可以和糯米面做成糯米青糍,清明果等等。”老爷子笑着点点头道。

“清明果爷爷清明果是什么东西呀”依依好奇的望着爷爷问道。

清明果是通过采集田间的艾蒿清洗捣烂挤压取汁,同晾干的水磨糯米粉、大米粉拌匀揉和成皮,然后包馅制作的米粉类软式点心。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

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那清明果和糯米青糍不是差不多么”听完爷爷说的故事后,依依再次问道。

“呵呵,是差不多,它们用的材料都一样,只是叫法和形状等等不一样而已。”老爷子笑着说道。

对于他老人家来说,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大厨,要是对各地的风味小吃都不了解,那怎么可能。

因此以前老爷子每年都会专门抽一两个月,到各个美食聚集地体验,和当地的大厨们交流美食经验。

无论生意都么的忙,老爷子的交流一直都没断过,这也是老爷子的厨艺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原因。

不过自从退休后,老爷子就再也没有外出过,只是偶尔通过电话,和外地的朋友交流。

“柳老爷子,小峰你们这是上山摘艾草呢”就在这时,跑山爷正抱着一大把艾草从不远处走来,笑呵呵的向大家打着招呼。

“是啊,顺便进山走走,就当散散步。”老爷子笑呵呵的对着跑山爷说道。

“跑山爷您也来摘艾草”

“呵呵,明天不就是端午节了么,这东西家家户户可都少不了”跑山爷笑了笑,

在农村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更加浓烈,艾蒿、菖蒲,还有粽子该有的都要有,这些几乎都必不可少,因为这是大家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对了跑山爷,不知咱们村里哪里有菖蒲啊”就在这是,张峰立马向经验丰富的跑山爷问道。

要说全村谁对山里最熟悉,当然非跑山爷莫属,他老人家在山里转悠了一辈子,哪里有什么药材,哪里有什么山珍,都一清二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