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北雄 > 第2122章 教导

第2122章 教导(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正月里的第一件大事,既不是裁军,也不是有关于上元节,春祭之类的庆典。

而是立储。

大唐开国十载才立下储君,这样的事情并不多见,很多君主都是在登基伊始便行立储之事。

杨坚,李渊等皆是如此。

而大唐开国之后,却迟迟未见皇帝有立储之意。

开始的时候臣下们在此事上屡有进言,其实从李破还是汉王时,近臣们就在劝李破立下世子。

而且李原出生的很巧,正是李破称王的时候降生,自带祥瑞属性,在很多人眼中就有点此为天定的意思。

但臣下们提及此事的时候,李破总是不置可否,有时候会说上一句两句,都是儿子太小,再等等的意思。

到了近几年,就很少有人再提及此事了。

皇帝春秋正盛,身强体健,偶尔还和皇后“打闹”一番,精力弥漫,神清智明,你要是总在皇帝耳边提继承人的事情,那是不是很不对劲?

你让皇帝怎么想?

再者,皇帝和皇后承前隋文皇帝,文献皇后之遗风,有共理朝政之美誉。

皇帝的皇位稳稳当当,与皇后娘娘感情甚笃,无半点离心离德之象,那储君之位也当不会旁落。

所以有的人就在想,皇后娘娘诞有二子,皇帝是不是想看看两个儿子的德行,以免蹈前隋之覆辙?

于是臣下们对此事愈发谨慎。

而且两个皇子确实年幼,不到下注的时候……

直到元贞八年,皇长子李原出宫别居,封秦王,臣下们心里才算有了点数,但还是没有什么人敢明目张胆的投在秦王门下,最多是偶尔表达一下善意。

皇次子和秦王年纪相差并没有杨勇和杨广那么大,尘埃还未落定,皇帝的目光逡巡之间,这个时候靠近皇子并非明智之举。

秦王的表现也有点奇怪,只是建了秦王府,选了些幕僚臣属便也没什么动静了,只跟京兆尹元朗走动的勤一些,其他人都未见亲近。

好像对将来并未有何打算,这就有点耐人寻味,是得了皇帝皇后的告诫,还是身边有人指点?

谁也闹不清楚。

于是对立储之事便更加讳莫如深,连私下里都不太敢讨论了。

这也是去年年底时传出立储的风声的时候,朝野内外一片安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的原因。

不知消息真假之下,谁也不想当那个出头鸟,就那两三个月间,李原的秦王府比以前还冷清,连个道贺的人都没有。

可见,立储这种事一旦拖延下来,影响之深刻远非常人所能理解,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会酿成大祸。

所以从古至今,立储都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重中之重,为史书增加的厚度丝毫也不下于历朝历代开疆拓土等大事件。

…………

不过在去年最后一次大朝之上,皇帝正式宣布将立秦王为储君,一应典礼会在今年开春举办。

压在朝臣心头的大石就此落地。

近臣们的贺表在大朝之后不久就摆在了皇帝的桌案之上,其他人没那个便利,只能等正月上衙之后,才把表章呈上来。

立储的事情是年关这段时间官宦之家最重要的一个话题,臣下们说起此事,莫不额手相庆。

没有储君和有了储君确实是不一样的,事关社稷存续,乃至人伦大礼,能够有效的稳固王朝统治。

而臣下们也不愿意在这样的事情上面猜来猜去,太凶险了。

君王在立储之事上一旦久拖不决,就很容易给臣下以错误的理解。

如果闹到需要让臣下们推举太子的地步,腥风血雨必然随之而来,再功利的朝臣其实也不愿走到这一步,那可是要拿身家性命做赌的事情。

…………

所以立储之事虽大,却无一人作梗,朝中上下众口一词,秦王德高福厚,有人君之相,正是天定之选……

实际上李原才多大,跟德高望重根本不沾边,福厚倒是说的不错,可朝臣们看重的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李原嫡长的身份。

立嫡立长和长治久安是紧密相连的,立长还是立贤向来是储位之争难以抉择的关键要素,而且很难说清两者利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