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828章 罗斯人:明明是我先崇拜康斯坦丁的

第828章 罗斯人:明明是我先崇拜康斯坦丁的(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早期,优势最大的是荷兰人控制的巴达维亚糖。巴达维亚在土人那边叫雅加达。1602年,东印度殖民公司成立,总部就设立在这里。随着统治渐渐稳固,1621年,荷兰人将雅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也就是荷兰的拉丁语名字。此后,这里一直是荷兰在东南亚的统治中心。

不过,虽然叫巴达维亚糖,但这时候的产业重心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北边的“小琉球”。

这个岛屿,虽然在更古老的时候,因为气候恶劣,一直人迹罕至。但在元明时期,已经得到了初步开发,并且因为适合种植糖类作物而出名。

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记载,“琉求”居民会“酿蔗浆为酒”,而荷兰的《巴达维亚城日记》也在1624年2月提到“萧垅产甘蔗”。荷兰控制“小琉球”之后,就开始了以甘蔗为原料,商业化生产蔗糖,使之成为自己的主要出口商品。

到了1640年代后期,这里每年可提炼出9000担白糖,成为重要的蔗糖生产地,出口到日本和波斯。而到了1657年,产量更是激增至17000担。至1652年,甘蔗种植面积已达到稻田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地位十分重要。

而作为当时东亚、东南亚,掌控海上贸易的两大势力,郑氏集团和荷兰人进行了长期的争夺。糖业资源,当然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在明朝后期,欧洲军队的素质也依然难以超越东方。1575年,也就是万历三年,西班牙使团访问福建,商讨围剿入侵马尼拉的海盗林凤。在福州,西班牙使团看到了明军的火绳枪配合长矛的操演。西班牙上尉洛阿卡(这个时代,可能翻译成“队长”更恰当)参观了一次月初操演,并且做出了记录。

他指出,福州的明军每个月都会进行演练,地点在城外的校场。他看到的这次,就有大约一千名使用长枪和火绳枪的士兵一起出现。明军使用乐器指挥操演,使得西班牙人认为场面非常壮观。另外,他们排列阵型和西班牙大方阵有一些不同,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加古典风格的分群小方阵。

福州明军士兵,会以号角声为指令来排成阵列。一吹号角,他们就能迅速集结成行军队形,再吹一次,就排成方阵,而且他们的火枪兵和长枪兵行动协调,火枪兵一散开就开火,然后迅速集合,长枪兵则作为回应,也迅速集合。这种素质,让在场的西班牙士兵和军官都感到非常惊讶。

在明军中,每名士兵都按指令执行,没有人开小差或是在做不相关的事情,若是违背,他们将会接受到严厉惩处。士兵们非常熟悉操练时要做的事情,并在服从指令的方面受过良好的训练。这都使得西班牙人觉得,操演很值得一看。

另一个西班牙人门多萨,整理了当时耶稣会士们带来的资料。其他资料中认为,明军数量要超过两万,而且同样,对于明军的兵种配合和阵法变换记忆最为深刻,因为他们觉得欧洲军队都做不到这种“变阵”。使团西班牙人因此认为,他们已经超越了全世界采用的战阵。

虽然门多萨还是认为,福州明军尽管训练有素且恪尽职守,但是士气和斗志还是不如西班牙人。但对于殖民地军队来说,这种军队还是太“超纲”了。

所以,虽然欧洲人看到的记录里,荷兰人经常一直赢赢赢,但战线还是不会骗人——赢到最后,荷兰已经无法控制南洋航线了。

从这个角度看,明郑集团对小琉球的收复和经营,也不是单纯的热血上头或者躲无可躲。相反,这是当时的人非常了解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各地的经济状况,之后才做出的正确战略判断。而荷兰人也不是因为人少、不重视才被击败,相反,这地方才是当时的糖业中心,怎么可能不重视。单纯就是真的打不过而已……

在收复早期,由于郑军面临缺粮问题,因此鼓励种稻,导致糖产量有所下降。但后来,明郑的重要将领刘国轩,专门从福建引入新种蔗苗,并聘请制糖名师改良技术,使得糖年产量重新达到18000担。这些糖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以换取制造火器所需的铜铅等金属。到1682年时,输出到长崎港的糖,就有9923担之多,以此支撑。

满清统治时期,更重视稻谷生产,对糖业不管不问,出口萎缩很大,荷兰人则在爪哇岛重操旧业,把制糖中心转移到巴达维亚,再次主导了市场。

然而18世纪,爪哇糖业也遭遇了危机。更严重的是,外患导致了殖民地内部矛盾的加剧,控制制糖工艺的华商与殖民当局冲突激化。当时巴达维亚的130家制糖厂里,有1家是荷兰官营,4家荷兰人私营,125家华商经营,而荷兰人对这个分配非常不满。最终,在1740年,演变成对华商的屠杀。

但杀完之后,荷兰人自己却还是不会经营。巴达维亚糖就此遭受重创,在印度的贸易份额,又被他们送回给了清朝糖,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至1833年,印度市场中,糖和冰糖已经是清朝向印度出口的首要商品,占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在清朝糖业的打击下,传统的孟加拉糖出口已经完全消失,整个孟加拉糖业也几近崩溃。

另一方面,印度的棉花也开始大量销往清朝。由于出口利润更高,英国人开始直接把苏拉特棉花输往广州。到后来,原本收购棉花为主的印度东部,也开始种植棉花,加尔各答港也加入了出口行列。

为了利润,英国人甚至强行要求粮产地也要种棉,而棉花产出大部分输往清朝(印度离英国本土太远,英国本土更喜欢美国棉花)。

原本印度内部的糖——棉贸易循环,至此基本被进出口清朝产品取代。

到1830年代,印度的正常商品已经基本失去竞争力,亏损严重。更麻烦的是,因为“改粮为棉”,印度的主粮也严重不足,饥荒频发。1834年,印度总督本克丁向伦敦报告说:“悲惨的情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纺织工人的白骨已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了。”

这里的原因,其实不止是英国机制品的冲击。因为印度本土手工业对于机制品是有一定抵抗能力的,而同生态位、但是竞争力强大很多的塞里斯产品,在更便利的英国物流的帮助下,直接把他连根铲了……

产业的衰退,也使得东印度公司因此开始转向烟土贸易,而这也是中英之间,后来爆发战争的最直接原因。

这类事情,本来发生的要晚的多。但现在元军直接打过去了,那么太多事情就要重新估计了……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