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清算与新政(九)(2 / 2)
“既然如此……”
“殿下!”马日磾忽然打断王弋,沉声道,“臣以为此次不妨让我礼部全权操办,等拿出方案后殿下给出建议即可,其余的还是不要插手为好。”
“老尚书,你可知这样一来你将面对什么?”
“难道有人敢杀老夫?还是有人敢败坏老夫的名声?”马日磾摆了摆手,一脸无所谓道,“殿下,他们不敢的。”
没错,别看有人敢行刺王弋,有人敢背地里败坏王弋的名声,但还真没人敢刺杀马日磾,没人敢败坏马氏的名声,毕竟马融的名声实在是太强大了,就算败坏了也没人会相信。
但是,如果马日磾将推行科举的任务揽在自已身上就相当于将马融累积下来的不死光环套在了王弋身上,所有的错误都要由马日磾承担,所有的功绩都会让王弋享受。
一旦有了光环加身,王弋将得到所有寒门和平民读书人的拥护,这股力量非常庞大,庞大到甚至可以将王弋塑造成神。
“老尚书,我能做些什么?”
“殿下什么也不用做,只需将此事在下次大朝时宣布即可,就说是老朽提出的建议。”
“孤代天下百姓谢过老尚书大义。”
“殿下无需如此。老臣身居高位多年却无寸许功劳,凭白受了殿下许多恩惠。如今离死不远,总要做些事情以报殿下之恩。”马日磾似乎毫不在意,说完,行了一礼之后便不再多看王弋一眼。
王弋此时开心不已,这些时日所遭受的所有不忿之事仿佛在这一刻全都烟消云散。
他当然知道事情都是两面的,有利就一定有弊,但是只要能将科举推行出来就总是好的,至于以后文人的问题不是他需要考虑的,历史进程会将无数问题暴露出来,也会将无数问题解决。
而如何感谢马日磾则更加简单,马日磾既然已经说了自已时日无多,庇护马氏就是最好的报答。
趁着这股开心劲儿,王弋抛出了他要商议的第二个问题:“诸君,我想要改税。”
改税不是一件小事,听闻此言众人齐齐看向王弋,荀彧沉思片刻,问:“殿下可是想要囤积粮饷吗?臣以为能增税的地方不多,且不宜克以重税,不如设置新税。”
刘巴在此时却说道:“殿下是想要减税吧?”
减税?
众臣一阵诧异,以如今的局势不久之后必然会进入连年征战的状态,后勤乃是重中之重,王弋怎么可能减税?
谁知王弋却点头说:“确实如此。如今农户需要缴纳的三种主要的税是田税、农税、以及人丁税,五口之家算下来一年要缴纳的赋税额在十税三到十税五之间,他们的主要收益不在于耕种熟地,而在于开垦新田的免税期以及农闲时服徭役的收益,熟地耕种只能做到自给自足。这样是不行的。
新田开垦第一年几乎没有收益,为了获得更多的新田多数农户会选择不服徭役而去开垦新田,以至于有些官府工程会出现人手短缺的情况。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旦没了新田,循环就会打破,从而摧毁循环上的所有流程。
我决定不更改田税,农税和人丁税合并一处且同时下调,下调到十五税一或二十税一之间。如此一来熟地的收益将大为增加,农户们不必拼命开垦新地,只要维护好熟地同样能生活的很好。
诸位觉得如何?”
没有谁希望自已的收益变少,哪怕官府的钱财不属于自已,也没有谁会希望税收减少。
毕竟税收少了,可调动的银钱就少了;银钱少了,他们能获取的功绩就少了。
眼前这些高官或许可以畅谈理想,但是他们手下的人可是要吃饭的,闹起来谁都不会开心。
不过由于只有刘巴猜到了王弋的想法,众人也没多嘴,而是看向了刘巴,希望刘巴能给出一个解释,至少提出些意见。
谁知刘巴却点了点头,赞同道:“臣以为殿下的决定非常明智,二十税一或许都有些高,不如三十税一?”
“刘子初!三十税一,朝廷该如何运作?官员俸禄都发不起。”
“非也,非也。殿下降了农税是因为户部马上会有一个大进项,便是工坊的税收。可建造工坊不难,想要工坊有收益,百姓手里必须有余钱才行。工坊的收益将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所以农税必须降低。
而且殿下想要改革农税也不是马上就要实行,五年之内能够推广,便是我等足够兢兢业业了。”